儿童教育心理学

儿童教育心理学

自卑的表现
书名: 儿童教育心理学 作者: 【奥地利】阿德勒著 本章字数: 2562 更新时间: 2021-10-13 16:00:42

自卑感的表达方式有很多,孩子的眼神只是其中一种。眼睛这一器官不仅仅可以用来感知光线、探测环境,它还能满足社会交流的需要,一个人看向对方的眼神就能显示出他与对方的亲密程度。这也是心理学家和作家都非常重视眼神的原因。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可以根据别人打量自己的方式来判断他对自己的看法。尽管有时判断会出现误差,但从一个孩子的眼神来判断他是否友善还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

众所周知,那些不敢直视大人眼睛的孩子都心存疑虑,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品德缺失,或者沾染了什么不良习性。他们回避眼神只是表明他们不想与别人接触哪怕只是短暂的一小会儿,这也显示了这类孩子并不合群。当你招呼一个孩子过来时,他靠近你的距离也是类似眼神回避的信号。许多孩子会先保持一段距离,观察一下情况如何,然后决定在必要的时候才接近你。他们对亲密关系始终保持疑虑,这可能是因为曾经有过不愉快的相关经历。因此他们将自己片面的认识普遍应用到生活之中。还有一种有趣的现象是,一些孩子喜欢将身体亲近自己的父母或教师,亲近的人对他们来说很重要。

有些孩子走路时昂首挺胸,而且声音明亮、落落大方。这无不显示出他们卓著的信心和勇气。而有些孩子在和别人说话时表现得唯唯诺诺、胆怯退缩,其实是他们的自卑感的显现,他们无力应对这种处境而感到惶恐不安。

在探讨自卑情结时,经常有人会持有“自卑情结与生俱来”的观点。其实,一个小孩不管他多么坚强勇敢,我们都有办法能使他变得胆小怯懦,勇气消散。这一事实就反驳了上述所谓自卑是与生俱来的观点。父母的性格中如果有胆小怯懦的特点,那么孩子很可能也是如此。但这并非出于遗传,更大的可能是他们受父母怯懦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和父母性格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那些在学校表现孤立、不合群的孩子,他们所在的家庭成员也都不大与人交往。这自然会让人联想到是性格的遗传在作祟,其实不然。一个人无法和别人进行正常交流,并不能归因为人体的大脑或者器官的物质变化。当然这方面的变化并不绝对造成孩子落落寡合的性格,但却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特征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