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家子弟来访李宏最新章节-免费小说-全文免费阅读-李宏作品-小说大全-七猫免费小说-七猫中文网
富家子弟来访
书名: 袁天罡神鬼莫测大智慧 作者: 李宏 本章字数: 3507 更新时间: 2024-06-24 13:40:37
武德六年,即公元623年,有几个人来到袁天罡的家乡找到了他。袁天罡一看,这几个人自己都认识,他们都是以前在洛阳找自己看过相的富家公子哥,一个名叫杜淹,一个名叫王珪,还有一个名叫韦挺。
当初,隋文帝驾崩,隋炀帝继位的时候,袁天罡曾经到洛阳寻找机会。在洛阳安顿下来以后,袁天罡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相术预测极其精准,找他相面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就有这三个人。
这三个人可不简单,都是有一些来头的人。杜淹,字执礼,京兆杜陵人,隋朝怀州长史杜徽的公子。杜淹年轻时聪慧明辨,学识广博,颇有美誉,与同乡韦福嗣是莫逆之交。
那时候的杜淹刚即弱冠之年,头脑活络的他觉得靠正常途径升官速度太慢,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妙招”。
有一天,杜淹对朋友韦福嗣说:”当今皇上喜欢用隐士,比如苏威,他就是以隐士之身得到征用,获得美职。不如咱俩如法炮制,一起去隐居吧!”
韦福嗣一听,妙计啊,快走。杜淹和韦福嗣经过商量,决定一同隐居在太白山。临走前,哥俩又生怕隋文帝不知道他俩的行踪,在京城大肆宣传。隋文帝真的知道了,只是结果不大好,他们恶心着了皇帝,隋文帝听说后极为憎恶,将二人流放江南。
后来,杜淹返回乡里,得到雍州司马高孝基的举荐,授为承奉郎。一天,听说京城洛阳来了个活算子,看相非常准,就和朋友一起凑一下热闹,想看看自己未来的官运。
王珪,字叔玠,扶风郿人,出身山西祁县房支乌丸王氏,南梁尚书令王僧辩之孙。王珪年轻时性情淡雅,志向深沉,不重名利,从不随便交结朋友,深受叔父王頍的赞赏。
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即公元593年,王珪被召入秘书内省,授为太常治礼郎,参与校定图书典籍。仁寿四年,王頍随汉王杨谅起兵反对隋炀帝,兵败被杀。王珪是王頍之侄,按律应当连坐。他逃到终南山中,隐居起来。
王珪隐居终南山时,与房玄龄、杜如晦交好。
一次,母亲李氏道:”你将来定会显贵,但不知道跟你交往的都是什么人,你把他们约来看看。”
恰好房玄龄等人前来拜访。李氏暗中观察后大吃一惊,命人备办酒食,并对王珪道:”这两人都有宰相之才,你能与他们交往,将来必定显贵。”
王珪虽然身在山中,却时刻心系京城,时时想东山再起,谋个一官半职。一次听说京城洛阳来了个算卦先生,相面很准,就和朋友一起来找袁天罡,想看看自己未来的官运。
韦挺,雍州万年县人,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隋朝民部尚书韦冲的公子,豫章王妃的兄弟。韦挺虽然出身名门,但是一直功不成,名不就,因此非常着急,就找袁天罡给自己相面。
袁天罡仔细给跟杜淹相过面后说:”您兰台之位已然饱满,学堂之处宽阔,一定会位居御史,并因为文采而受到赏识。”
袁天罡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根据古代相术,人的鼻子由十个部位组成,”兰台”是鼻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鼻子下端。如果兰台长得极好,则表明今后大富大贵。”学堂宽博”是指额头宽阔,耳门宽广,形容一个人极其聪明,学识深厚,是一位有才之人。
随后他跟王珪说:”您三停成就,天地相临,从现在起十年以后,一定会得到五品要职。”
根据古代相术,”三停成就”表示王珪面部三停平等、相协调,在古人眼中这表明此人一生衣食无忧。”天地相临”就是额和颏相互拱照,天庭平阔,地阁方圆而满,这表明子孙满堂、钱财堆积,可胜任五品要职。
然后袁天罡预测韦挺道:”您面似大兽,交朋友极为真诚,一定会得到朋友的提携,开始为官时会任武官。”
“面似大兽”表示韦挺的脸型大而方。在古人眼中男人面似大兽,表示他交朋友很忠诚,虽然才智平平,但是能得到朋友的帮助和提携。
袁天罡的一番话向三人说明他们日后皆可当大官,一辈子荣华富贵,三人听到袁天罡所说的话非常的高兴,再三感谢后就告辞了。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几人刚要离开的时候,袁天罡突然发生了一声叹息。王珪、韦挺走得快,没有听到,但细心的杜淹却听得非常仔细。于是,他过了一会又来找袁天罡问其故。
袁天罡也许觉得杜淹是一个可造之才,居然能够从蛛丝马迹中,看到些许的危机。或许也是英雄惜英雄吧,袁天罡便告诉了杜淹三人隐含的危机,那就是在成功之后,三人会有一场劫难。
听到这个消息后,杜淹大惊失色,便问袁天罡怎么化解。对此,袁天罡只是说,那场灾难只是一场小灾难,三个人会同时被罢免,但很快三个人就会返回,依旧位列朝堂。
预测三人的仕途本就玄而又玄,袁天罡还说三人以后会被一同责罚,而且他们以后还会再次与自己见面,这种预测未来的行为实在像是江湖骗子。然而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杜淹三人之后的人生轨迹竟然与袁天罡预测的完全相同。
袁天罡为三个人相面后不久,杜淹升任侍御史。武德二年,杜淹成为王世充的太尉府官属。四月,王世充僭号称帝,建立郑国,任命杜淹为吏部尚书,对他非常信任。
当时,杜淹因与侄子杜如晦不睦,便在王世充面前进谗,致使杜如晦的兄长被杀。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在郑国为官,也遭到囚禁。
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杜淹作为郑国高官,被定为死罪。杜如晦在李世民麾下效力,杜楚客便请他加以营救。
杜如晦不允,杜楚客哭道:”叔父已经害死大哥,如今哥哥又不肯营救叔叔,我杜家要自相残杀,真是令人悲痛。”
杜如晦感悟,向李世民求情,方免去杜淹的死罪。
后来,杜淹因久不升职,欲投靠太子李建成,被负责选官的封德彝告知房玄龄。房玄龄担心李建成得到杜淹会对李世民造成威胁,便举荐杜淹为天策府兵曹参军、文学馆学士。
王珪在袁天罡为他看过相后,在终南山隐居十余年。大业十三年,李渊攻入关中,拥立代王杨侑为帝,进封唐王,册长子李建成为世子。王珪得到丞相司录李纲的举荐,出任世子府谘议参军。
唐高祖武德元年,李渊受禅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册封李建成为皇太子。由于王珪品行端正、办事沉稳、敢于进谏得到李建成的重用,被任命为太子中舍人,后改任太子中允。
韦挺和李建成的关系更密切。他自幼与李建成就是好朋友,两人一起玩耍一起商讨国家大事。唐朝建立后,韦挺被任命为检校太卫率,与王珪共同辅佐太子。本以为三人官途可以一直顺利下去,但一场兵变改变了三人的命运。
在李渊还是唐王时,就立李建成为世子,称帝后,又立他为太子。对李世民,李渊除封秦王,授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外,加封古所未有的”天策将军”称号。
也许,李渊认为,这样做,兄弟之间可以”摆平”了,不料,两人争斗从未停止。起初兄弟二人也没闹到相互残杀的地步。武德七年,出了个”杨文干事件”,情况就变了。
杨文干原是太子李建成的宿卫,担任庆州都督,私募壮士送长安东宫。杜淹、王珪、韦挺三人虽然是好友,但是三人属于两方阵营的官员。杜淹在秦王李世民手下做官,王珪和韦挺二人在太子李建成手下做官。
唐武德七年六月,高祖李渊到长安以北宜君县仁智宫避暑,命李世民、李元吉随从,李建成留守京师。突然,他得到密报,太子李建成暗通庆州都督杨文干,正筹集军械谋反。
原来,李建成派尔朱焕、桥公山,送铠甲到庆州。两人来到豳州的时候,告发杨文干叛乱。同时,宁州人杜风举到唐高祖所在的仁智宫,也进行告发。
唐高祖大怒,产生了废黜李建成的念头,命人以其他理由召李建成往仁智宫见驾。李建成惊恐万状,有部下劝他据城起兵,另有人劝他孤身请罪。李建成听从了后者。一见父皇,倒地便拜,以头撞地,几乎昏厥。李渊盛怒难平,把李建成拘押起来,只给粗食。
李渊令人传杨文干觐见。不料,传令之人将李渊获悉密谋之事告诉了杨文干,杨文干随即起兵。李渊一面遣人讨伐,一面召李世民商议对策,并坚持让李世民亲自征剿,许诺得胜还朝后,废太子,改立李世民。
见父皇如此说,李世民率兵出征了。大军还没到,杨文干军已经溃乱,杨文干死于部下之手。可是,高祖并没有履行诺言,仍令太子回京,并且责怪他们兄弟不睦。
原来,李世民出兵之后,后宫的娘娘纷纷吹”枕边风”,为李建成求情。除此之外,朝廷中的一位大臣封德彝也进谏为太子求情,他认为此次兵变应该是兄弟二人不和睦导致的。
李渊也产生这个想法,不过一切以事实为重。李世民凯旋归来时,李渊询问李世民宇文颖在哪里,宇文颖知晓太多细节又是此次事件的主要人物,谁知李世民将其斩杀了。
李世民的这个举动让李渊开始相信大臣封德彝所说的话。李渊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不废除太子,并赐五十大板作为惩罚。
但是此次兵变一定需要有人承担责任,唐高祖认为太子府的王珪和韦挺未能劝导太子,致使其兄弟失和,将他们流放巂州,即今天的四川省西昌市。
唐高祖同时认为杜淹未能劝导李世民,致使其兄弟失和,也将他和王珪、韦挺一同流放巂州。李世民知道杜淹无罪,只是受到牵累而已,赠他黄金三百两。
这个事件本是太子谋反,处理结果却是”兄弟不睦”;李世民本是带兵平叛,却遭到部下被流放的处罚。从此,兄弟二人的矛盾更加激化。
杜淹、王珪、韦挺三人被贬官流放后,内心十分郁闷,于是他们决定寻找袁天罡,再次请袁天罡相面。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