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孤苦求长生李宏最新章节-免费小说-全文免费阅读-李宏作品-小说大全-七猫免费小说-七猫中文网
年少孤苦求长生
书名: 袁天罡神鬼莫测大智慧 作者: 李宏 本章字数: 6735 更新时间: 2024-06-24 13:40:37
袁家虽然在北朝世代为官,但是到了袁天罡的父亲这一辈,家道已经开始衰落。据《隋纲赟拓》一书中记载,袁天罡的父亲曾经担任梁州司仓。
梁州,是《禹贡》古九州之一,代指陕西、四川盆地、汉中及部分云贵地区。梁州正式成为行政区域名,始于曹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是年,魏灭蜀汉,旋分蜀汉故地为益、梁二州,各领八郡。后经两晋、南北朝,由于”州”越设越多,其辖境逐渐缩小。
司仓职能通常与财政税收有关,西魏、北周地官府置,掌辨九谷之物,管理粮仓,以量国用,长官为中大夫。司仓是一个不太入流的小官,即使这样,袁守懿也没能做很长时间,一是因为他身体不好,二是因为朝代轮换。
大定元年,即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丞相杨坚,北周覆亡。杨坚改国号为隋,杨坚即隋文帝,定都大兴城。隋统一后,大规模撤州并郡。文帝开皇元年,将”梁州”和”汉中郡”一并撤消;因避其父杨忠讳,改设”汉川郡”。
进入隋朝后,袁氏兄弟郁郁不得志,哥哥袁守懿病死,弟弟袁守诚也因为看透世态炎凉,成为了一个四处为人算命的道士。所以,袁天罡从小的生活就过得十分贫寒拮据。
史载袁天罡年少时孤苦贫寒,但是却喜好修炼长生之术,精于相术。这应该与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代社会风气有一定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
魏晋时代,天下纷纷,战乱、瘟疫、政治恐怖,特别是统治集团的残酷内讧,今天我杀你,明天他杀我,名士少有全者,生命毫无安全感可言。
皇帝和拥有兵权的地方军阀杀起人来不眨眼。知识分子,即使是已经挤进统治阶层的,也感受到时世危难,活得战战兢兢。早晨起来,摸摸脖子,脑袋还长在上面,谁知晚上会不会掉下来?所以,士大夫阶层中的很多人都苟且偷生、及时行乐,甚至奢侈放纵、醉生梦死。
士大夫们的人生观发生了巨变,由原来的”治国平天下、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变为”闲适恬淡、隐退山林、自由自在”的思想。活一天,乐一天,算一天吧!
名垂宇宙的诸葛亮告诫其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且其最初的志向不过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道出了当时一般士人的心态。
正因为士大夫们这种人生价值观的转变,给了神仙思想的传播一个极好机会,为神仙思潮的形成提供了土壤。有的人想象,要是把金石的性质转移到人体,身体大概会变得跟金石一样不容易朽坏。于是士大夫层中服食长生之风流行,很多人就去找各种矿物炼制仙丹,最有名的叫”五石散”,是用赤石脂、紫石英等矿物石药作原料的方子。甚至一些帝王也沉迷于丹药以求长生不老。
这种思想最为突出的是东晋时代著名道教学者葛洪。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人,东晋道教理论家、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世称小仙翁。所著《抱朴子》继承和发展了东汉以来的炼丹法术,对之后道教炼丹术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
葛洪于二十岁之前已学习神仙之道,他在《抱朴子?遐览》中自述:因为年轻,思想心思不够专注,没有学成,后来,随年事增长而专意修仙,成为当时神仙道教的集大成者。
葛洪早年未必没有儒家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文化心态,但是现实人生又让他深知仕途险恶,名位难就。与其受制于人,不如修仙了道,养性全真。
葛洪的后半生于罗浮山炼丹,求取长生之道,终其一生。对神仙长生的追求,是他后来的人生价值观的终极目标。
魏晋南北两朝是神仙出现最多的时代,当时的很多名人都被赋予神仙的身份,除了前面讲到的葛洪,人称小仙翁。还有葛洪的祖父,三国著名高道,道教灵宝派祖师葛玄,人称”太极仙翁”。
据《抱朴子》记述葛玄以左慈为师,修习道术,受《太清丹经》、《九鼎丹经》、《金液丹经》等炼丹经书,后传授给郑隐。相传他曾在江西阁皂山修道,常辟谷服食,擅符咒诸法,奇术甚多。后世道教尊称葛玄为”葛仙公”,又称”太极左仙公”,北宋徽宗时封为”冲应真人”,南宋理宗时封为”冲应孚佑真君”。
另外还有郑隐、左慈、寇谦之、陶弘景等,都是那个时代的神仙人物。社会各阶层都有神仙长生信仰者,神仙长生思想成为当时的社会思潮。葛洪就在《抱朴子》中说:人在这世上多活一天,就离死亡更近一步。人死后,就与尘土合体,什么都没有啦,死亡那么可怕,得尽量想办法修仙。
在这样的背景下,道教开始受到世人的推崇。因为道教有长生不老丹药,有避祸祈福的斋醮,有令人平安的符……道教逐渐由分散的原始状态进入相对统一的成熟阶段,逐步成为统治者所控制的官方宗教,为隋唐道教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隋唐是对道教理论研究的兴盛时期,他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重玄”哲学思想的形成,即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隋朝虽然是个短命的王朝,但却是具有转折意义的朝代。道教在隋朝时,宫观庙宇和道士数量都有所发展。隋文帝杨坚出生在佛寺,小时由尼姑抚养,所以他对佛教一直有好感,以崇佛为主,但对道教也很重视。
北周末年,道士曾经为杨坚上台立过大功。杨坚辅佐年幼的周静帝执政,大权在握,打算逼迫静帝让位,他取而代之。一个叫张宾的道士,揣摩透了杨坚的心事,自称懂得推算朝代命运,到处宣扬,说北周气数已尽,新天子该登位。还说杨坚是龙种,从仪表长相上看得出来,上天让他改朝换代等等。杨坚对道士张宾十分满意,让他跟随左右当参谋。当上皇帝后,马上封张宾为华州刺史。
隋皇朝建立之初,隋文帝对道教加以扶持和崇奉,使道教有所发展。隋朝的开国年号是”开皇”,据说也跟道教信仰有关,来源于道经。此外,隋文帝还建道观,度道士。开皇二年,即公元582年,隋文帝将北周所建的通道观迁到长安,改名为玄都观。
以扶持道教发展隋炀帝佛道并重量但崇道更甚。隋炀帝宠信道士,主要是想长生不老。道士潘诞,自称有300岁年纪,炀帝为他修建嵩阳观,有”华屋数百间,以童男童女各120人充给使。位视三品,常役使数千人,所费巨万”,为的是让他烧炼金丹。
潘诞说要石胆和石髓作原料,炀帝派石工开凿嵩山上的巨石,前后花了六年,凿了几十个100多尺深的大洞。当炀帝着急催问时,潘诞说还没有找到石胆、石髓,如果用童男童女的胆髓各三斛六斗也成,不过要皇帝点头才行。炀帝一听觉得受了骗,叫人砍了潘诞的脑袋。
道士徐则、宋玉泉、孔道茂等人,据说懂辟谷术,不吃饭,只吸吮树上的露水,炀帝对他们十分尊敬。隋炀帝还曾亲自召见茅山宗师王远知,并以帝王之尊,亲执弟子之礼,并于都城建玉清坛安置他,炀帝南巡扬州之时,王远知进谏不宜远离京都,炀帝不听,终致亡国丧命。
隋代道教基本继承了以前时代的内容,在信仰的主神和斋醮仪轨等方面没有什么新的创造。元始天尊,在陶弘景的神仙世界中地位最高,也是隋代道教的至上神。
陆修静当年为宋明帝做道场,建”涂炭斋”,用泥巴涂在额头上,双手反绑着,嘴内衔一块玉璧,脸朝下趴倒在地上,向神叩头谢罪。遇上雨雪风霜,全身都在泥中,非常辛苦,隋代也继承下来,但是,在修炼方术方面,隋代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发展。
隋朝时期,道教得到进一步发展,茅山宗传往北方的上清经法已经纳入灵宝、三皇等经系,并与北方的楼观道相融合。在修炼方术方法方面,最突出的是”内丹”的兴起。
隋朝还继承南北朝的道教经籍,搜集到的道书计有经戒服饵、符箓等,合计377部,226卷。隋炀帝统治期间,不仅一大批道士因为方术获得宠信,皇帝还支持道士们在国立的道观中讲经。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当时道士们讲的经中以《老子》为主,也讲《庄子》《灵宝经》《升玄经》等等。
唐代是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道教发展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而也因为唐代统治者对道教的尊崇,社会上崇道风气更盛,而道教对当时的民众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道教在唐代的兴盛与唐皇室的支持是息息相关的,道教对于唐初建国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劳。分析唐朝的崇道政策,其缘由要先从李唐皇室的血统讲起。
唐朝皇室起源于关陇地区,其历史渊源极其悠久,是著名的军事贵勋家族。唐高祖李渊的的祖父李虎更是当时西魏的八柱国之一。但李唐皇室的母系血统多为鲜卑族人,所以李唐皇室有着鲜卑血统是毫无疑问的。
作为没有纯粹汉族血缘的士族,李渊的家族在全国范围内众多的士族门阀之中,其地位并不高。因此,要想在隋末的征战中迅速站稳脚跟,获得门阀大族的支持,获得巨大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便成为了李渊开创之初最为迫切的需要。
道教一直以来在中国的民间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尤其在七世纪初时的中国。当时的民间广为流传着老子降世,化为李弘以救百姓于苦难之中的谶言。”李氏救世”和”李氏当为救世主”的传说在百姓之中很有影响力。
于是,李渊以汉族远古圣人老子为祖,自称”老君子孙”,既抬高了自己宗族的地位,以使其可以服众;又巧妙的利用了老子和道教在民间巨大的影响力,获得了民间的声望和支持。可谓一举多得。
老子作为道教的圣人,同时也是皇室的祖先。两者相结合,使得李氏统治的合法性自然成为了顺乎常理之事。因此,皇权和道教的紧密结合,对于唐朝的统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征战时,这有利于李氏宗族一方获得社会支持和号召力;王朝开创之初,利于借助宗教力量巩固统治,宣扬统治的合法性和天命所在;自此往后,道教成为皇室的统治中不可分割的力量。
在李渊起兵反隋之时,楼观道道士歧晖便有了李渊将来必得天下的预言,为起义造就了舆论,对唐朝的建立有着莫大的助力。后来李世民为秦王时,有道士王远知预言李世民将来必定称帝,李世民登基后对王远知大加封赏。
此后唐代的历代皇帝对道教都十分尊崇,高宗、武则天时期也有着如公主入道、投龙等崇道活动,封老子为玄元皇帝,并下令道士隶属于宗正寺管理,提高了道士的地位。
到了玄宗时期,由于玄宗对道教的信仰,崇道风气更盛,虽可能有政治因素,但玄宗的一系列措施也着实推动了道教的发展。如玄宗在各地修建玄元庙,置崇玄馆,实行道举制度。并组织编纂了历史上的第一部道藏《开元道藏》。还下令在全国各地搜罗有道之士,把当地有名的道士举荐到朝廷中,而这时受到玄宗宠信的高道便有司马承祯、李含光、叶法善等。
之后的唐代皇帝中也多有崇道者,如武宗时宠信道士刘玄靖、赵归真,甚至在赵归真的鼓动下,武宗在会昌五年颁行了一系列打击佛教的政令,撤毁寺庙,命令僧尼还俗。故而在唐王朝的支持下,道教也在不断扩张发展。
唐代崇道以崇奉老子为核心,老子不断被推到至高无上的尊位,这点从唐朝时老子称号的演变可以看出。唐朝立国之初,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奉老子为其祖,立庙祭祀;高宗乾封元年,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天宝二年,加太上玄元皇帝号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天宝八年,加号为大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天宝十三年,加号大圣高上大道金阙玄元皇帝。因此,唐朝统治的时间越久,越离不开老子和道教力量对其统治的加持。
唐皇朝攀附老子姓李,尊老子为”圣祖”,自称老子的”圣裔”。在唐皇朝近三百年的统治中,道教始终得到扶持和崇奉,道教地位处于儒教和佛教之上,居三教之首。
道教教主”老子”不仅被尊为唐宗室的”圣祖”,而且先后被册封为”玄元皇帝”和”大圣祖高上金厥玄元天皇大帝”,事实上已成为道教的至高神和唐皇朝的护国神,道教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尊崇。
唐初和唐玄宗时期,更把《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作为治国的理论依据之一,对唐初的繁荣和唐玄宗的”开元之治”都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老子》一书亦被尊为《道德真经》,成为道教的首经,也成为王公大臣和贡举人必读之书。唐玄宗亲自注疏《道德真经》,颁之全国,令士庶家家习读,使《道德真经》得以广泛的传播。道家的庄子、列子等均被尊为”真人”,其著作被尊为”真经”。
由于唐王朝的倡导,唐代研究老庄的风气非常盛。王公大臣及儒生、道士纷纷以研究和注疏《老子》《庄子》为荣,据不完全统计,隋唐时代仅道士注疏笺解《老子》的即近三十家,其他受老庄思想影响的理论著作也很多,如通玄先生的《道体论》,司马承祯的《坐忘论》,等等。
隋唐对道籍的整理和研究也非常重视,隋皇朝设立玄都观,研究三教之学,整理道教教义,当时所编的《玄门大义》,体系已较完备。唐代对道籍继续加以收集和整理,唐玄宗于元年间收集道书,汇编成藏,名《一切道经》,道籍成藏始于唐。
道教仪法在南朝陆修静时已初具规模,唐代道士张万福、张承先和唐末五代的杜光庭等对道教科仪、经界法箓传授等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增删,使其更趋完备。唐以后的道教仪法基本上以唐代仪法为准则。
隋唐道教炼养术有较快的发展,司马承祯的《服气精义论》《修真精义论》等均是当时著名的修炼理论,其他类似的著作还很多,这对推动炼养术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由于唐代诸帝大都相信服用金丹可以长生延年,不惜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命道士制炼金丹,使金丹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由于服食金丹有副作用,因此便促使金丹术由外丹向内丹转变。唐末的吕洞宾、钟离权等成为后来内丹派的祖师爷。
道教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学、建筑等在唐代亦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唐玄宗时的《霓裳羽衣曲》《降真名仙之曲》《紫微送仙之曲》以及《紫微八卦舞》等,是在唐玄宗授意下创作、在太清官祭献老子时所演奏,具有皇家宫廷的艺术水平。
唐代一些帝王命画家绘画道教神像,如吴道子所画老子像的刻石,流传于今,敦煌仍保存有唐代的道教壁画。
唐代以前,道观中的神仙塑像甚少,唐玄宗命全国各大宫观皆塑老子像,并在太清宫塑玄宗像立于太上老君之侧,自此道教宫观中供奉雕塑的神像逐渐盛行起来,促使道教雕塑艺术的发展。高宗、玄宗等亲作青词、表章供道士祭献和祈祷时用,大臣、文人也都纷纷效仿,提高了道教文学水平。
自南朝道教宫观制度形成后,道教宫观逐渐增多,到唐代,道教宫观几乎遍及全国,宫观建筑规模宏大不在少数,如太清宫、太微宫、紫微宫等主要供奉太上老君的宫观,其规模与皇家的殿堂相比拟,对以后道教宫观的建筑规模和建筑艺术都有直接的影响。
老子的道教文化与皇权结合后,使得道教在唐朝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文学艺术上,因为有大量的文人与知识分子信仰道教,一些文人常常留宿于道观,与道士来往密切。
而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也受到了道教的影响,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其诗词中不仅含有道教的意象,还有着浓厚的道教隐逸出世的思想。
在艺术作品上,如吴道子的作品中描绘的都是衣袂飘然的仙人,或是仙山楼阁,这都体现出了这一时期文人们对于修道成仙的美好想像与向往。
而在日常生活中,在上层贵族中的道教信徒,由于唐初外丹术的盛行,有不少人喜好炼丹和服用丹药以追求长生。而中下层的民众也会在家中尊奉天尊像,诵读道教经典。在他们生病时,也不一定会向医生就医,而是选择道士的符水咒法来治病,或者选择入道祈福。甚至在一些家庭中,会把道学作为家学,家中成员多会学习道经,而家规家训也受到了道教的影响。
唐代时的节庆也受到了道教文化的影响,在这一时期的重要节庆三元节便是源自于道教。三元节,是传统节日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的合称。我们熟悉的正月十五,称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七月十五,称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十月十五,称下元节。
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称为”三官大帝”,即天官紫微大帝、地官清虚大帝、水官洞阴大帝。三位神祇有不同的神力,分别是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上元节则为今日之元宵节,从唐代时便有了元宵节赏灯的习俗,且这个传统一直流传到今日。在中元节、下元节时,道士和民众也需设蘸祭拜地官大帝与水官大帝。
唐代时民间便已有如城隍爷、灶王爷等道教神祇信仰,城隍爷管理一城之事,负责守护城池,而灶王爷则是家中的守护神,负责考察这一家庭的善恶以上报玉皇大帝,善者会得到保佑,而为恶者则会得到惩罚。而人们也相信供奉这些神仙可以为他们带来福气,消灾解难。这些带着浓厚道教文化的习俗与信仰都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除却在以上所提到的方面,道教的思想实际上也影响了唐代社会。这一时期有许多官员也信奉道教,其信道入道的原因或有仕途不顺的因素,而道教中的出世思想则为其提供了避世的途径。
不仅男性,这一时期女性信道入道的人数也是较多的。在高宗时期有太平公主入道为武则天母亲杨氏祈福,还有金仙、玉真公主的入道也引领了一阵公主入道乃至女性入道的风潮。而究其入道的原因,或为排解丧夫之痛,或因病祈福,亦有出于本身喜爱道教而入道的。道教中男女平等的思想,也使她们能够摆脱俗世的伦理规矩,得以逃避不幸婚姻、出门远游。
可见,唐代的道教不仅影响了唐代的政治、文化等方面,还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也使得道教的影响也渗透到唐代的家庭当中。正因为如此,仕途不顺的袁守诚,即袁天罡的叔叔很早就加入了道教,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袁天罡日后的人生发展。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