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世家西汉司马迁最新章节-免费小说-全文免费阅读-西汉司马迁作品-小说大全-七猫免费小说-七猫中文网

留侯世家
书名: 史记精编 作者: (西汉)司马迁 本章字数: 15293 更新时间: 2024-06-05 13:17:04

“留侯”指的是汉初名臣张良,他的封地在留这个地方,所以称为留侯。张良年少时尚义任侠,为了替韩国报仇,不惜散尽家财而行刺秦始皇。张良在圯上巧遇老人,面对老人的刁难,他能隐忍而不发作,这为他成就大事埋下伏笔。张良追随刘邦以后,处处表现出政治远见和高深谋略,如劝说刘邦争取黥布、彭越,笼络韩信,进而灭楚等;阻止刘邦分封诸侯;建议建都关中;刘邦称帝后,为安定人心,张良建议封赏与刘邦有宿怨的雍齿。张良是刘邦谋臣中的核心人物,刘邦对他很是器重,并评价张良是“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的大功臣。

·子房志亡秦,曾进桥下履·

【原文】

留侯张良者[1],其先韩人也[2]。大父开地[3],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4]。父平,相釐王、悼惠王[5]。悼惠王二十三年[6],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7]。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8],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9],东见仓海君[10]。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11],误中副车[12]。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13]。

【注释】

[1]留侯:张良的封爵。张良封于留,所以称为留侯。[2]韩:古国名,战国七雄之一。春秋时,晋封韩武子于韩原,其后世为晋卿。至韩虔,与魏、赵三分晋国。公元前230年为秦所灭。[3]大父:祖父。开地:张良祖父之名。[4]韩昭侯:名武,韩国国君,公元前362年~公元前333年在位。宣惠王:昭侯的儿子,韩国国君从他开始称王,在位二十一年。襄哀王:亦称襄王,名仓,宣惠王的儿子,公元前311年~公元前296年在位。[5]釐王:亦作僖王,名咎,襄哀王的儿子,公元前295年~公元前273年在位。悼惠王:或作桓惠王,釐王的儿子,公元前272年~公元前239年在位。[6]悼惠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250年。[7]未宦事韩:没有在韩国担任过官职。[8]客:门客,食客,此指刺客。秦王:指秦王嬴政(秦始皇)。[9]淮阳:汉郡国名,秦时为陈县,治所在今河南淮阳。[10]仓海君:有两种说法:一、《汉书·张良传》颜师古注云:“盖当时贤者之号。”二、《史记集解》《索隐》都说仓海君是东夷的君长。[11]博浪沙:古地名,故址在今河南原阳东南。[12]副车:亦称属车,皇帝的侍从车辆。[13]下邳:秦县名,治所在今江苏睢宁西北。

【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祖父名叫开地,曾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国。父亲名平,曾是釐王和悼惠王的相国。悼惠王二十三年,张平去世。死后二十年,秦国灭掉韩国。张良当时年少,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破亡以后,张良家中有僮仆三百人。这个时候,张良的弟弟死了,但张良并没有花钱埋葬弟弟,而是散尽家财寻求刺客刺杀秦王,为韩国报仇,这是他的祖父和父亲为韩国做了五朝相国的缘故。

张良曾经去淮阳学礼,向东去拜见仓海君。募到了一名大力士,为他铸造了一个重达一百二十斤的铁锤。秦始皇向东巡游,张良与大力士在博浪沙中狙击秦始皇,结果误中跟随的马车。秦始皇大怒,下令在全国大肆搜查,缉拿刺客十分紧急,这全是张良的缘故。张良于是改名换姓,逃亡到下邳隐匿起来。

【原文】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1],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2],顾谓良曰:“孺子[3],下取履!”良鄂然[4],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5],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6],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7],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8]。”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9]。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注释】

[1]圯(yí):桥。[2]直:特意、故意。[3]孺子:一种不客气、不礼貌的称呼,有点像今人所说的“年轻人”“小伙子”等。[4]鄂:通“愕”,惊讶。[5]平明:与以下的“鸡鸣”“夜未半”,为秦汉时使用的时辰名称。“平明”即平旦。“鸡鸣”早于“平明”,“夜未半”早于“鸡鸣”。[6]一编书:古代的书籍多写在竹简上,用皮条或绳子编联,所以用“编”来称呼。“一编书”类似现在所说的一册书。[7]济北:即济水之北,这里指谷城山一带。[8]谷城山:也称黄山,在今山东平阴西南。[9]《太公兵法》:相传为姜太公吕尚所作的兵书。

【译文】

张良曾经在闲暇时信步闲游到下邳的一座桥上,桥上有一老者,他穿着件粗布短衣,走到张良的身边,故意把鞋子丢到桥下,转头对张良说:“喂,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感到惊愕,想揍老者一顿。又一想他已经老了,便强忍着怒气下去捡鞋。老者说:“给我穿上!”张良已经为他捡来鞋子,就跪下给他穿上。老者伸出脚让他把鞋穿好,大笑而去。张良十分惊讶,随着他离去的方向注视着。老者离开一里多地后,又返回来,说:“你这小子可以教导了。五天之后天亮的时候,我们在这里相会。”张良感到很奇怪,下跪说:“好的。”

五天后天刚亮之时,张良来到这里,老者已经提前到了,老者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反而后到,这是为何?”老人离去,说:“五天后早点来再来相会吧!”五天之后鸡刚刚打鸣,张良就来了。老者又提前到了,再次生气地说:“又迟到了,这是为何?”老者离开,临走时说:“五天后再早点过来。”五天以后,张良还没到半夜就赶来了。过了一会儿,老者也赶来了,高兴地说:“就应该像这样嘛。”说完掏出一册书,说:“读了这册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之后你会发迹的。十三年后你到济北来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接着就离开了,没有说其他话,张良以后再也没见到这个人。第二天看这册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觉得这册书非比寻常,常常拿出来研读朗诵。

【原文】

居下邳,为任侠[1]。项伯常杀人[2],从良匿。

后十年[3],陈涉等起兵[4],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5],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6]。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7]。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注释】

[1]任侠:打抱不平、负气仗义的行为。[2]项伯:秦末下相(在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名缠,字伯。楚贵族的后裔,项羽的叔父。因在鸿门宴上救刘邦有功,西汉建立后封他为射阳侯,赐刘姓。常:同“尝”。[3]后十年:指博浪沙刺杀始皇未遂后的十年。[4]陈涉:即陈胜(字涉),阳城(在今河南登封东南)人。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和吴广在大泽乡起兵反秦。后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被推为王。后战败而死。详细事迹请见本书《陈涉世家》。[5]景驹:楚国贵族的后裔,秦二世时嘉立他为楚王。假王:暂时代理为王。[6]沛公:即刘邦。刘邦在沛县起兵,被拥立为沛公。[7]厩将:军中管理马匹的官。

【译文】

张良居住在下邳,为人仗义,常常打抱不平,项伯曾经杀人,后来逃到张良那里藏匿起来。

其后十年,陈涉等人起兵抗秦,张良也聚集青年一百多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驻扎在留县。张良想去投奔他,半路遇上沛公。沛公率领数千人,攻占了下邳以西的地方,张良就归附沛公。沛公任命张良为厩将。张良多次对沛公讲《太公兵法》,沛公非常喜欢,常常采用上面的计策。张良对别人讲这册书,都不能领悟。张良说:“沛公大概是上天赋予的才能。”于是跟随沛公,不去见景驹。

·佐汉开鸿举,屹然天一柱·

【原文】

汉元年正月[1],沛公为汉王,王巴蜀[2]。汉王赐良金百溢[3],珠二斗[4],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5]。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6],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7],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良至韩,韩王成以良从汉王故,项王不遣成之国,从与俱东。良说项王曰:“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乃以齐王田荣反[8],书告项王。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

【注释】

[1]汉元年:即公元前206年。[2]巴蜀:古郡名。巴郡在今重庆,蜀郡在今四川成都。[3]溢:通“镒”,古代重量单位,古以二十两为一溢。一说二十四两为一溢。[4]斗: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5]汉中:古郡名,在今陕西省汉中东。[6]褒中:古褒国地,汉置县,治所在今陕西勉县东南。[7]栈道:古人在悬崖峭壁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的道路。[8]齐王田荣:齐国贵族的后裔。

【译文】

汉王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在巴蜀之地称王。汉王赏赐给张良黄金百镒,珍珠两斗,张良把这些都献给了项伯。汉王也请张良送厚礼给项伯,让项伯代为请求项羽把汉中地区分封给汉王。项羽答应了,汉王得到汉中地。汉王到达封国,张良一直送到褒中,汉王送张良回韩国。张良对汉王说:“大王何不烧毁您所走过的栈道,明示天下人您绝没有回到关中的意图,这样便可以安定项王的心了!”汉王便让张良走了。汉王回去时一边走,一边烧掉栈道。

张良向项羽献礼

张良到了韩国,韩王成因为张良跟随汉王的缘故,项王不肯遣送韩王成回到封国,让他跟随自己向东。张良劝说项王道:“汉王烧掉了栈道,没有回到关中的心思。”又把齐王田荣谋反之事,书面报告给项王。项王因此不再担忧西边的汉王,而发兵向北进攻齐国。

【原文】

项王竟不肯遣韩王,乃以为侯,又杀之彭城[1]。良亡,间行归汉王,汉王亦已还定三秦矣[2]。复以良为成信侯[3],从东击楚。至彭城,汉败而还。至下邑[4],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5]:“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6],楚枭将,与项王有郄[7];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8]。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9],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汉王乃遣随何说九江王布[10],而使人连彭越。及魏王豹反[11],使韩信将兵击之,因举燕、代、齐、赵[12]。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注释】

[1]彭城:春秋时宋邑,秦置县,治所在今江苏徐州。[2]三秦:秦朝灭亡之后,项羽三分秦关中故地,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3]成信侯:张良的封号。[4]下邑:秦县名,治所在今安徽省砀山县。[5]踞:踞坐,坐时两脚底和臀部着地,两膝上耸。[6]九江王黥布:本名英布,因犯法黥面,故又称黥布。秦末率骊山刑徒起兵,先属项羽,因有战功,被封为九江王。楚汉战争中归汉,被封为淮南王。后举兵反叛,战败后被长沙王诱杀。[7]郄:通“隙”,嫌隙。这里指裂痕、矛盾。[8]彭越:字仲,昌邑人。秦末聚众起兵,楚汉战争中将兵三万余归属刘邦。高祖十一年因被告发谋反,为刘邦所杀。[9]韩信:汉初大将。楚汉战争中因军功被封为齐王。汉朝建立后改封为楚王。后有人告他谋反,降为淮阴侯,后又被告发与陈豨勾结在长安谋反,为吕后所杀。[10]随何:当时的辩士,与陆贾齐名。[11]魏王豹:即魏豹。项羽分封诸侯时,他被封为西魏王。后被项羽击败俘虏。[12]燕、代、齐、赵:指项羽分封的臧荼、陈余、田荣、赵歇四个诸侯王。

【译文】

项王终究还是不肯遣送韩王回国,任命他为侯,后来又在彭城将其杀死。张良逃亡,抄小路归附了汉王,汉王此时已经平定了三秦之地。又任命张良为成信侯,从东边进攻楚国。到达彭城,汉军大败而还。到达下邑,汉王下马坐在马鞍上对众人说:“我想舍弃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作为封赏,谁能与我共图大事?”张良进言道:“九江王黥布,是楚国的猛将,但他跟项王有嫌隙;彭越曾与齐王田荣在梁地谋反。这两个人都可以用来救急。而汉王您的大将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能够独当一面。如果您想捐弃这些地方,不如封给这三个人,就可以攻破楚军了。”汉王便派随何游说九江王黥布,又派人去联络彭越。后来魏王豹谋反,汉王派韩信率兵打败了他,顺势拿下了燕、代、齐、赵等地。这样最终打败楚国,就是靠着这三个人的力量。

【原文】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1],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汉三年[2],项羽急围汉王荥阳[3],汉王恐忧,与郦食其谋桡楚权。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4]。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5]。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6],灭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7],楚必敛衽而朝[8]。”汉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

食其未行,张良从外来谒。汉王方食,曰:“子房前[9]!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具以郦生语告,曰:“于子房何如?”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汉王曰:“何哉?”张良对曰:“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曰:“昔者汤伐桀而封其后于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一也。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者,度能得纣之头也。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二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10],释箕子之拘[11],封比干之墓[12]。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闾,式智者之门乎[13]?”曰:“未能也。”“其不可三也。发巨桥之粟[14],散鹿台之钱[15],以赐贫穷。今陛下能散府库以赐贫穷乎[16]?”曰:“未能也。”“其不可四矣。殷事已毕,偃革为轩[17],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五矣。休马华山之阳[18],示以无所为。今陛下能休马无所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六矣。放牛桃林之阴[19],以示不复输积。今陛下能放牛不复输积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七矣。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20]。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21],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

【注释】

[1]特将:单独领兵。[2]汉三年:指汉高祖三年,即公元前204年。[3]荥阳:古县名,治所在今河南荥阳东北。[4]杞:古国名,公元前11世纪时周分封的诸侯国。[5]宋:古国名,子姓,始封君为商王纣的庶兄微子启。[6]社稷:土地神和谷神,此为国家的代称。[7]乡:同“向”。[8]敛衽:整理衣襟,表示尊敬。[9]子房:张良的字。[10]商容:相传为纣时贤人。纣暴虐,他曾想感化纣而没能实现,于是离开了纣而隐居于太行山中。[11]箕子:纣王的同宗伯叔,曾封于箕,故称箕子。[12]比干:纣王的叔伯父(一说为纣的庶兄)。传说纣淫乱,比干犯颜强谏,纣怒,比干被剖腹挖心而死。[13]式:通“轼”,车前横木。古人乘车路过长者或贤者门前时俯身按住车前横木,表示尊敬。[14]巨桥:故址在今河北曲周东北。[15]鹿台:故址在今河南淇县。

[16]府库:储存财物和兵甲的仓库。[17]偃革为轩:废弃了战车,改为有帷帘的载人车,表示今后不再打仗。[18]华山:五岳之中的西岳,在今陕西华阴。[19]桃林:古地区名,亦称桃林塞,范围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灵宝以西、陕西潼关以东地区。[20]咫:古代长度单位,八寸为一咫。咫尺:表示很近的意思。[21]竖儒:意思是没有见识的人。

【译文】

张良体弱多病,从未独自领兵打仗,常常作为出谋划策之臣,时时跟随在汉王左右。

汉朝立国三年,项羽突然把汉王围困在荥阳,汉王十分担忧,与郦食其一起研究如何削弱楚国的力量。郦食其说:“当初商汤讨伐夏桀,分封夏桀的后人在杞这个地方。武王讨伐商纣,把商纣的后人分封在宋国。现在秦朝失掉道德、丢弃仁义,侵伐诸侯各国,灭掉六国之后,使六国诸侯的子孙没了立锥之地。陛下如果能重新恢复六国后人的王位,授予他们印信,那么他们的君臣百姓,一定会拥戴陛下的恩德,没有不钦慕陛下的仁义而甘愿臣服陛下的。道德仁义已经施行,那么陛下就可以在南面称霸,楚国也必定会整理衣襟向您朝拜。”汉王说:“这主意很好。赶快去刻制印信,先生就可以带着印信出发了。”

郦食其还没有出发,张良从外面回来,请求拜谒汉王。汉王刚刚吃过饭,说:“子房,请你上前来!有个客人为我想出了削弱楚国权势的办法了。”于是把郦食其所说的话告诉了张良,又接着说道:“子房,你认为如何呢?”张良说:“谁为陛下策划的这个计谋?那样的话陛下的大事可就完了。”汉王说:“为什么这样说?”张良回答说:“臣请陛下允许我借用一下您面前的筷子替您筹划一下当前的形势。”接着说:“当初商汤讨伐夏桀,分封夏朝的后代于杞国,那是估量能制夏桀于死命。现在陛下您能置项籍于死地吗?”汉王回答说:“不能。”张良说:“这是这个计谋不可行的原因之一。武王讨伐商纣,分封商的后代于宋国,那是估量能够得到商纣的项上人头。现在陛下您能得到项籍的项上人头吗?”汉王回答说:“不能。”张良又说:“这是这个计谋不可行的原因之二。武王进入殷都,曾在商容的里门表扬他的德行,释放身处拘禁中的箕子,还整修比干的坟墓。现在陛下能够整修圣人的坟墓,在贤者的里门表彰他的德行,到智者的门前去表示尊敬吗?”汉王回答说:“不能。”张良接着说:“这是这个计谋不可行的原因之三。武王曾经把巨桥粮仓的粮食、储蓄在鹿台库府的金钱散发给穷苦百姓。如今您能够把府库里的粮食和钱财分发给穷苦百姓吗?”汉王说:“不能。”张良又说:“这是这个计谋不可行的原因之四。殷商的事情结束之后,周武王废弃战车,将其改为普通的车子;把兵器倒转过来,然后用虎皮盖上,以向天下宣告不再动干戈打仗。现在大王您能够舍弃武功大行文治,不再大动干戈吗?”汉王回答说:“不能。”张良又说:“这是这个计谋不可行的原因之五。周武王把战马放在华山的南面,告诉天下人不再骑上战马打仗了。现在陛下您能够让战马休息,不再使用它们吗?”汉王回答说:“不能。”张良接着说:“这是这个计谋不可行的原因之六。周武王把牛放置在桃林的北面,以表示不再运输军需。现在陛下您能够把牛放置起来,不再运输军需吗?”汉王回答说:“不能。”张良接着说:“这是这个计谋不可行的原因之七。况且天下的游士远离自己的亲人,抛弃自己的祖坟,舍弃自己的旧友,追随陛下奔走,只是想日后能够获封一点土地。如今恢复六国,拥立韩国、魏国、燕国、赵国、齐国、楚国的后代为王,天下的游士都各自回去侍奉他们的君主,陪伴他们的亲人,回到有他们祖坟和旧友的故乡,那么陛下还能和谁一起夺取天下呢?这是这个计谋不可行的原因之八。况且现在楚国是无敌于天下,您立的六个国家又去依附楚国,陛下怎么能使他们臣服呢?倘若您用那位客人的计谋,那陛下的事业就完了。”汉王停止进食,把吃下去的东西又吐出来,大骂郦食其道:“这小子,差点坏了我的大事!”立即下令销毁印信。

【原文】

汉六年正月[1],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2]。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3]。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4],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5],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6],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7],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8],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9]。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注释】

[1]汉六年:即公元前201年。[2]萧何:刘邦的重要谋臣,后封侯。[3]复道:宫中阁道。[4]属:适才,刚刚。[5]此属:此辈。[6]萧、曹:萧指萧何,曹指曹参。曹参,沛县(今江苏沛县)人,曾为沛县狱吏,秦末从刘邦起。汉朝建立后,封他为平阳侯。任齐相九年。后曾协助刘邦平定陈豨、黥布等异姓诸侯。惠帝时继萧何为丞相。[7]雍齿:沛县(今江苏沛县)人。秦末随刘邦起义。魏人周市攻丰邑,他投降魏国。后又复归刘邦。[8]什方:汉县名,治所在今四川什邡。高祖封雍齿于此,故称雍齿为什方侯。[9]御史:官名,指御史大夫,掌管监察。

【译文】

汉高祖六年正月,大封功臣。张良不曾立过战功,高帝说:“在营帐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这就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选择齐地的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臣从下邳起兵,与皇上相会于留县,这是上天把臣送给了陛下。陛下采用臣的计策,侥幸偶尔料中,臣愿意获封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人一起受封。

皇上封赏立了大功的臣子二十多人,其余的人日夜争功,一时难以决定,未能进行封赏。皇上在洛阳的南宫,从阁子的走廊里看到众将常常三三两两地坐在沙堆里窃窃交谈。皇上问:“他们谈什么呢?”留侯说:“陛下难道不知道吗?他们这是在谋反呢。”皇上说:“天下刚刚安定,为何造反?”留侯说:“陛下以一介布衣起兵,依靠这班人取得天下,现在陛下贵为天子,但您所封赏的都是您所亲近喜爱的萧何、曹参等故人,而诛杀的都是生平怨恨的人。现在将士们计算战功,认为天下的土地不够封赏,这班人害怕陛下不能全部封赏,又担心自己有过失而被诛杀,所以相互聚集在一起图谋造反呢。”皇上担忧地问道:“那该怎么办呢?”留侯说:“皇上平生所憎恨的,群臣都知道的,其中哪个是最憎恨的呢?”皇上说:“雍齿和我是故交,曾多次使我窘困受辱。我想杀他,因为他功劳甚多,所以不忍心。”留侯说:“现在就赶快先封赏雍齿给群臣看看,群臣看到雍齿获封,那么人人都会对自己受封坚信不疑。”于是皇上置备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并紧催丞相和御史论功封赏功臣。群臣饮酒完毕后,都欢喜地说:“雍齿尚且获封侯爵,我们这班人就不必担心了。”

【原文】

刘敬说高帝曰[1]:“都关中[2]。”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东人[3],多劝上都雒阳:“雒阳东有成皋[4],西有殽黾[5],倍河[6],向伊雒[7],其固亦足恃。”留侯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殽函[8],右陇蜀[9],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10],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天下[11],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于是高帝即日驾,西都关中。

留侯从入关。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12],杜门不出岁余。

【注释】

[1]刘敬:本姓娄,汉初齐人。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以戍卒求见刘邦,建议入都关中有功,赐姓刘,拜郎中,号奉春君。后代表刘邦出使匈奴缔结和约。又建议刘邦徙山东诸侯后代及豪强充实关中,以削弱关东旧贵族豪强势力。[2]关中:古地区名,一般指函谷关以西、散关以东。[3]山东:战国时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因当时六国都在崤山或华山以东,故称山东。[4]成皋:汉县名,治所在今河南荥阳氾水镇。[5]殽:即崤山,在今河南省西部。黾:即渑池水,发源于河南省熊耳山,向东流入洛水。[6]倍:同“背”。[7]伊:指伊水。雒:洛水,指今河南省境内的洛河。[8]函:指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9]陇:指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蜀:当指今四川省和甘肃省境内的岷山。[10]胡苑之利:当时上郡、北地郡和匈奴相连接,可以牧养牲畜,得到马匹,所以称之为“胡苑之利”。[11]渭:指渭水。漕:漕运,指从水上运输物资。[12]道引:即导引,道家养生之术。不食谷:不吃谷物熟食。

【译文】

刘敬劝说高帝道:“定都关中吧。”皇上犹豫不决。左右大臣都是山东地区的人,都劝皇上建都洛阳:“洛阳东面有成皋,西面有崤山、渑池,背后是黄河,前面是伊水和洛水,它的坚固足以倚靠。”留侯说:“洛阳虽然坚固,但是它的中心地区太小,才不过几百里,土地贫瘠,四面受敌,此处并非用武之地。关中左有崤函,右有陇蜀,肥沃的土地有千里,南边有巴蜀的富饶,北边有草原的便利,有三面的险要可以固守,只留下一面向东控制诸侯。诸侯安定,黄河、渭水可以漕运粮食,向西补给京师;遇有诸侯叛变,可以顺流而下,足以转运军队和物资。这就是所谓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啊!刘敬的意见是很对的。”于是高帝立即动身,向西定都关中。

留侯跟随去了关中。留侯天生多病,便采取道家的导引吐纳之术,不吃谷物,足不出户一年多。

·帮助太子保住尊位·

【原文】

上欲废太子[1],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2]。大臣多谏争[3],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4],不知所为。人或谓吕后曰:“留侯善画计策,上信用之。”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5],曰:“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留侯曰:“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吕泽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6]。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于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注释】

[1]太子:指刘盈,吕后所生,即后来的孝惠帝。[2]戚夫人:定陶人,刘邦的宠姬。赵王如意:戚夫人所生,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封于赵。[3]争:通“诤”,谏止。[4]吕后:刘邦的妻子,名雉,字娥姁,秦末单父人。惠帝即位后她掌握实权,惠帝死后,她临朝称制,主政八年,并分封诸吕为王侯,控制南北军。[5]建成侯吕泽:吕释之、吕泽都是吕后之兄,同在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受封。[6]天下有四人:即指下文提到的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此四人是汉初的隐士,曾隐居于商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时称“商山四皓”。

【译文】

皇上想废掉太子,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大臣有很多人劝谏力争,都没能得到皇上的肯定。吕后很担心,不知该怎么办。有人对吕后说:“留侯善于谋划计策,皇上十分相信他。”吕后就派建成侯吕泽去胁迫留侯,说:“您曾经是皇上的谋臣,现在皇上想更换太子,您怎么能够垫着枕头睡大觉呢?”留侯说:“当初皇上多次处在困难危急之中,才恰好采用我的计策。现在天下安定,因为个人的偏爱而更换太子,这是骨肉之间的私事,纵然我们有一百多人劝谏又有什么用处呢!”吕泽勉强留侯说:“务必要替我谋划出计策。”留侯说:“这件事是很难用口舌争辩的。考虑到皇上有不能招致的人,天下共有四位。这四个人都已年老,都认为皇上待人傲慢轻侮,所以逃匿到深山之中,坚持节义不做汉朝的臣子。但是皇上很尊重这四个人。现在您如果能不吝惜金玉、财宝、布帛,让太子写一封信,措辞谦卑恭敬,备好舒适安稳的马车,派能言善辩的人去邀请,他们应该会来。来到之后,奉他们为贵宾,让他们常常跟随太子上朝,让皇上见到他们,那么皇上定会感到惊讶而去询问。询问这四个人,皇上知道这四个人贤能,这对太子是一大帮助。”吕后便命令吕泽派人手持太子的书信,以谦卑的辞令、厚重的礼物去迎接这四个人。四人来了,住在建成侯的家中。

【原文】

汉十一年[1],黥布反[2],上病,欲使太子将,往击之。四人相谓曰:“凡来者,将以存太子。太子将兵,事危矣。”乃说建成侯曰:“太子将兵,有功则位不益太子;无功还,则从此受祸矣。且太子所与俱诸将,皆尝与上定天下枭将也,今使太子将之,此无异使羊将狼也,皆不肯为尽力,其无功必矣。臣闻‘母爱者子抱’,今戚夫人日夜侍御,赵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3]’,明乎其代太子位必矣。君何不急请吕后承间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4],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且使布闻之,则鼓行而西耳。上虽病,强载辎车[5],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力。上虽苦,为妻子自强。’”于是吕泽立夜见吕后,吕后承间为上泣涕而言,如四人意。上曰:“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于是上自将兵而东,群臣居守,皆送至灞上。留侯病,自强起,至曲邮[6],见上曰:“臣宜从,病甚。楚人剽疾,愿上无与楚人争锋。”因说上曰:“令太子为将军,监关中兵。”上曰:“子房虽病,强卧而傅太子。”是时叔孙通为太傅[7],留侯行少傅事。

【注释】

[1]汉十一年:即公元前196年。[2]黥布反:指刘邦杀死韩信、彭越以后,黥布恐慌,害怕自己落得同样的下场故而反叛。[3]不肖:秦汉之前,专指不如其父,后泛指子弟不贤。[4]等夷:同等地位,同辈。[5]辎车:古代一种有帷帐的车。[6]曲邮:古郡名,故址在今陕西临潼东。[7]叔孙通:薛县(在今山东藤县东南)人。曾为秦博士,秦末归顺刘邦,任博士,称稷嗣君。

【译文】

汉高祖十一年,黥布谋反,皇上当时正患病,想派太子带兵前往镇压。这四人相互商量说:“我们之所以来到这里,是为了保全太子。太子率兵打仗,事情就危险了。”于是对建成侯说:“太子率兵打仗,有战功的话,并不能对太子的权位增加益处;没有战功而回朝,那太子从此就会遭受灾祸。况且跟太子一起出征的诸将,都是曾经追随皇上平定天下的猛将,现在让太子率领他们,这无异于让羊去率领狼,他们是不会为太子尽心效劳的,太子一定不会立战功。臣听说‘母亲受宠爱,儿子就常常被抱’,现在戚夫人日夜伺候皇帝,赵王如意常常被抱到皇帝的面前,皇上说‘终究不会让那个不肖的儿子居于爱儿之上’,很明显赵王要代替太子的位置了。您何不赶紧请吕后找个机会哭着对皇上说:‘黥布,是天下的猛将,善于用兵。现在诸将都是陛下以前的同辈,您叫太子去统领这班人,无异于让羊去统率狼,没有人肯为太子效命。况且倘若让黥布听到这个消息,他就会大张旗鼓地向西进犯。皇上尽管生病,还能勉强坐着车,躺在车里监督诸将,诸将不敢不尽力。皇上虽然劳苦,为了妻子和儿子,还是应该强打起精神。’”于是吕泽立刻在半夜里去求见吕后,吕后找到机会在皇上面前哭哭啼啼地进言,所说的与四人的意思相同。皇上说:“我本来就想这小子派不上用场,还是老子自己去走一趟吧!”于是皇上就亲自率兵向东,群臣留守,都送行到霸上。留侯生病,勉强爬了起来,走到曲邮,见到皇上说:“臣应当跟从,但是病得厉害。楚人彪悍,行动敏捷,希望皇上不要和楚人交战。”又趁机对皇上说:“请任命太子为将军,让他监督关中的军队。”皇上说:“子房虽然病了,躺着也要勉为其难辅佐太子啊。”当时叔孙通为太傅,留侯行使少傅的职权。

【原文】

汉十二年[1],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上详许之[2],犹欲易之。及燕[3],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曰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4],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

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5],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6],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7],尚安所施!”歌数阕[8],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注释】

[1]汉十二年:即公元前195年。[2]详:通“佯”,假装。[3]燕:通“宴”,宴会。[4]辟:通“避”。[5]羽翼:比喻左右辅佐的人。[6]羽翮:羽翼。[7]矰缴:指射具。矰,射鸟的短箭。缴,系箭的绳子。[8]阕(què):古代一首乐曲为一阕。

【译文】

汉高祖十二年,皇上率大军击败黥布后回来,病情更加厉害,越来越想更换太子。留侯劝谏,不听,留侯称病不理政事。叔孙太傅引古说今进行劝阻,以死力保太子。皇上假装同意,实际上还想换太子。等到宴会置备酒席的时候,太子在旁侍奉。四人跟随太子,年龄都八十多了,须发雪白,衣冠特异。皇上十分奇怪,问道:“他们是什么人?”四人上前应答,各自说出自己姓名,分别为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皇上于是大惊,说:“我访求诸公好多年,诸公都躲避我,现在诸公为什么跟随我的儿子一起交游呢?”四人一起说:“陛下轻视士人、喜欢谩骂,臣等坚守节义不想遭受侮辱,所以害怕而躲藏起来。私下里听说太子为人仁孝,恭敬待人,喜爱士人,天下人没有不伸出脖子想为太子拼死效劳的,所以臣等就来了。”皇上说:“劳烦诸公有始有终地爱护太子!”

四人敬酒祝福完毕后,很快地离去。皇上目送他们走了,召唤戚夫人过来指着这四个人说:“我想更换太子,但是有他们四个人辅佐太子,太子的羽翼已经丰满,很难变动了。吕后真是你以后的主子了!”戚夫人听后哭泣,皇上说:“你为我跳楚舞,我为你唱楚歌伴奏。”歌里唱道:“鸿鹄飞往高处,一飞好几千里。羽翼已经长成,能够翱翔天下。能够翱翔天下,你能拿他如何?纵有精弓良箭,尚且往何处施展?”歌曲唱了好几遍,戚夫人叹息流泪,皇上起身离去,结束酒宴。最终没能更换太子,就是因为留侯招来的这四个人发挥了作用。

【原文】

留侯从上击代[1],出奇计马邑下[2],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3]。”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会高帝崩[4],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5],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

后八年卒[6],谥为文成侯[7]。子不疑代侯。

【注释】

[1]代:汉初诸侯国名,治所在今河北蔚县东北。[2]马邑:古县名,治所在今山西朔县。[3]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或谓神农氏时的雨师。[4]崩:古代称帝王死为崩。[5]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很快。[6]后八年:指高祖死后八年。[7]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译文】

留侯追随皇上攻打代国,在马邑城下出了一个奇策,以及劝说高帝任命萧何为相国,他所与皇上随便谈论的天下事很多,这些都不关乎天下的兴亡,所以没有记录下来。留侯便说:“我家好几代都做过韩国的相国,后来韩国灭亡,不吝惜万金的资财,为韩国向强秦报仇,天下为之震动。现在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成为皇上的军师,获封万户的城邑,位居诸侯之列,这是布衣的极致了,对我张良来说已经足够了。我希望舍弃人间的事情,只想跟随赤松子去遨游。”于是学习道家的辟谷法,不食五谷,道引轻身。适逢遇上高帝驾崩,吕后感激留侯的恩德,便强行让他留下来吃饭,说:“人生这一世,就像白驹过隙一样短暂,何必自寻烦恼到如此地步呢!”留侯拗不过,只好勉强听从太后留下来吃饭。

其后八年,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儿子不疑继承了他的侯位。

【原文】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1],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2]。留侯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3],祠黄石。

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坐不敬,国除[4]。

【注释】

[1]《太公书》:即前面所说的《太公兵法》。[2]葆祠:作为宝而祭祀。葆,通“宝”。[3]伏腊:两种祭祀的名称。古代分别在夏季的伏天和冬季的腊月行祭祀之礼,所以称“伏腊”。[4]国除:削去封爵,废除封国。

【译文】

子房当初在下邳桥上遇见的给他《太公书》的那个老人,十三年后张良跟随高帝路过济北,果然看到谷城山下有一块黄石。张良把它取回家,供奉起来并且祭祀它。留侯死后,连同黄石一起下葬。每次家人上坟以及伏日、腊日祭祀张良的时候,也会祭祀黄石。

留侯张不疑,孝文帝五年的时候因为犯了不敬之罪,侯爵被剥夺了。

【原文】

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1],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2]。”留侯亦云。

【注释】

[1]离:通“罹”,遭遇。[2]子羽: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孔子的弟子。相传此人相貌丑陋而有贤德。

【译文】

太史公说:学者大都说天下没有鬼神,然而却说有怪物。至于像留侯所遇到的老人赠书,也是十分奇怪的啊!高祖遭遇困难绝境有好几次,而留侯常常在这个时候献计奏功,这难道不是天意吗!皇上说:“在军营中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是比不上子房的。”我认为他这个人大概是魁梧高大的,等看到他的画像,相貌好像妇人美女。大概正如孔子所说的:“倘若以貌取人,我就把子羽看错了。”留侯的情况也是如此。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