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国风水的对外传播陈泰先编著最新章节-免费小说-全文免费阅读-陈泰先编著作品-小说大全-七猫免费小说-七猫中文网

第六章 中国风水的对外传播
书名: 中国风水知识全知道 作者: 陈泰先编著 本章字数: 7406 更新时间: 2025-04-09 14:16:18

风水是一种地道的中国本土文化,然而它却以强大的辐射力影响到了周边地区乃至欧美地区,近年来欧美等国还掀起了新的“中国风水热”。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回顾一下中国风水文化的扩散过程,以及外国的研究动态,这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研究和学习风水。

1.中国风水在海外的扩散

中国风水的对外扩散,在公元7~16世纪,主要是在以周边国家和地区为主的“汉文化圈”内传播:16世纪以后,逐渐扩散到欧洲等地,近年来欧美等国又掀起了新的“中国风水热”。

(1)中国风水东传日本

风水思想的东传,通常认为是在公元7世纪左右,因为日本的遣隋使、遣唐使,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大量输入中国文化的。据载,在日本的都城建设中,几次大的建都活动都是由“地相”师鉴定而兴建的,如:难波京的建造(744年)、天武天皇的畿内都城的建造(681年)、元明天皇的平城京(奈良的前身)的建造(710年)等,均是如此。也有人认为,风水传入日本,是在公元7世纪左右通过朝鲜而传入的。一部叫做《徒然草》的著作中所描述的圣德太子的阴宅风水观,加强了以上说法。

(2)中国风水在朝鲜半岛的传播

中国风水思想大约是在公元7世纪的新罗时代早期,随儒、道经典一起传入朝鲜半岛的。日本学者渡边欣雄也认为,中国风水在东亚的传播,“邻邦诸国以韩国为开始”。起初,把风水知识传播到朝鲜半岛的是通晓汉学的上流阶层的专职官员,很多由僧侣担任,所以民间影响较小。后来,风水在民间的影响逐渐扩大,风水师逐渐成为一种职业;同时女巫也混入了风水师的行业。风水对朝鲜半岛影响的全盛期是在新罗之后的高丽时代后期和李氏朝鲜时代。

中国风水传入朝鲜半岛后,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运用。日本人只重阳宅风水,忽视阴宅风水,朝鲜和韩国则与中国一样,既重视阳宅风水,也注重阴宅风水。在判定运势和前途时,某种程度上更看重阴宅风水。因为浓厚的家族观念使他们总是把命运的好坏与祖宗(福荫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这一点来说,朝鲜半岛更为忠实地接受了汉文化体系中的风水思想。

朝鲜半岛在接受了中国的风水思想后,能够完成知识的洗练和再发展,归纳出相应的体系,并广泛地加以运用。如果坟墓和房屋的立地合于风、水、罗盘方位以及地势上的特征的话,那么就会招来好运和繁荣。这种思维成为一种信仰,但这种信仰绝不同于宗教。“韩国农村的许多老人应用风水知识与西欧的观念不同,他们认为它是真正的科学,并且一般的人们也认为风水不是迷信。”这说明风水在韩国农村受到普遍重视和欢迎。

(3)中国风水在东南亚的传播

东南亚是汉文化圈南部的重要覆盖区域,这里不仅地缘上邻近,而且分布着人口众多的华人。华人成为这一区域中国文化包括风水文化的主要传播者。由于这一区域的传播者和主要信奉者是华人,所以这里的风水体系与中国本土的风水体系相去不远。东南亚地区风水的传播,是与这一区域华人的长期漂泊和艰苦创业相伴随的,风水文化成为他们域外生活的护身符。所以,风水对东南亚地区的华人来说,比中国本土具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新加坡的大部分人口由华裔组成,新加坡华人在保存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一点儿不比中国人逊色,如儒家文化中关于成人之道、立人之本的合理内核,新加坡人能成功地贯彻于现代社会伦理之中,对新加坡的现代化起了不小的作用,而中国人却未能做到这一点,甚至差点将之全然摈弃。在新加坡,风水的广为重视,一方面反映了新加坡人对美好生活空间的向往,另一方面反映了新加坡人比中国人更强的趋吉避凶的文化心理。风水和许多传统的文化观念一起,像护身法宝一样,伴随着新加坡华人度过了艰辛磨难的创业年代,所以新加坡人对风水有着一种特别的信赖和情感。可见,新加坡是个风水盛行的国家,风水已成为一种广泛的民俗文化形式。

风水在马来西亚的影响,有些和新加坡类似的地方,但不及新加坡,可能是华人、华侨数量少于新加坡的缘故,也可能是马来西亚文化体系不如新加坡文化体系与中国密切的缘故。但总的说来,马来西亚仍是一个风水很为流行的东南亚国家。

(4)中国风水在英国的传播

中国风水被介绍到西方世界,早在16~17世纪西方传教士来华之时就已开始。如意大利的罗马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在其所著《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就记述了关于中国风水的见闻,并对风水的哲学背景作了评论:“肯定整个宇宙是由一种共同的物质所构成的,宇宙的创造者好像是有个连续体(Corpus Continuum)的,与天地、人兽、树木及四元素(指西方传统中源自古希腊的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共存,而每桩个体事物都是这个连续体的一部分。”又说:“根据中国人的理论整个物质世界——人、动物以及混合体——都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但他对风水的具体内容未加评论。

到19世纪,一位英国的新教徒伊特尔(ErnestJ.Eitel)来华传教,看到中国人如此普遍而固执地坚信风水,便感到风水中“肯定有什么意义”,开始用近代科学的眼光审视风水。伊特尔深入风水的本原,在狠批风水的欺人迷信的一面的同时,又违背基督教容不下异教文明的宗旨,感性地承认了风水理论赖以建立的中国古代科学基础。经过多年的资料收集和研究,他撰写了《风水:古代中国神圣的景观科学》一书,于1883年在伦敦出版,成为西方学者系统研究和介绍中国风水的第一部著作。

在英国,对中国风水研究较多的还有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先生。他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一书中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不无溢美之词。李约瑟对中国风水有过较深的认识和评价。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还对中国风水的景观特色作过评价。

(5)中国风水在美国的传播

中国风水是由华人劳工于19世纪带到美国去的。但在西方新的科学观的冲击下,一直未登大雅之堂,直到20世纪70年代前后才开始在美国露头。

美国建筑师和建筑家史密森夫妇、托德夫妇、戈兰尼、开文·林奇等人先后出版著作,分析并肯定了中国风水的现代价值。可见,风水在美国的影响,是以一种受人青睐的学术思想的方式受到重视的,并以美国为中心,逐渐影响到整个当代思想界,特别是建筑设计、环境规划和城市规划等相关部门,形成了一股不小的“中国风水热”。

2.国际风水理论研究动态

风水理论发源于中国,但近代对风水理论的研究,中国反而大大落后于欧美和东亚各国。

(1)东亚对风水的研究和风水热

在韩国,风水的信仰一直都是很浓厚的。全社会有90%人信风水。1970年后,国家对风水研究更加重视,国立机构中研究风水的现象很普遍,这是韩国的一大特色。国立汉城大学就开设有风水理论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科目来学习,这是世上独一无二的。近年来,风水著作不断出版,如日本村山智顺著的《朝鲜的风水》一书在韩国出版,售价高达300多元一本,已销售了10000多册。

关于朝鲜半岛的风水地理情况,我们可以从韩国裔的尹弘基先生的有关著述中得到更多的了解。1976年,当时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工作的尹弘基,出版了英文版的《韩国堪舆研究——风水的文化与自然之关系》一书,书中内容涉及:中国古代的阴阳理论与风水;风水思想的哲学基础;有关风水的地形原则;土壤状况的风水原则;水的风水原则;风的风水原则。其中有些章节介绍了人和自然关系在风水中的物质性,其中包括风水对住房和市场的影响,风水对城市和聚落的影响,风水对植被的影响,人造山脉、人工堤坝、改变水系与风水协调以及农村风俗、水污染、文化景观的风水影响等。有些章节介绍了人与自然在风水中的非物质性因素,如在风水实践中的愿望表达,风水与佛教、儒教、道教的关系等。书末一些章节,介绍了有关的风水原则和理想吉祥地点的选择,介绍了城市、宅地及墓地风水穴选择方法。而这些内容,都是针对韩国的风水情况而言的,从中可见,中国风水在韩国的广泛影响。

这里要顺便提一下,尹弘基先生除了对韩国本土的风水作了深入研究之外,还对中国风水的起源等问题作过认真研究。1980年,他在英文版的《地学杂志》上发表了《风水地理透视》一文,文章论述了风水地理的基本原则及其在东亚的实践,提出了风水地理的三个基本概念,即自然景观的想象性、拟人性和脆弱性。从地形、土壤、五方以及穴的吉祥含义等方面论证了中国风水地理起源于黄土高原。1982年,尹弘基又在《地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环境决定论和风水:两种文化,两种概念》的文章,指出了代表东、西方两种文化的风水说与地理环境决定论之间的异同。相同处在于东西方都注意和承认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同处在于环境决定论把人作为自然环境的附属物,而风水说则把人与自然环境看做有机的统一体;环境决定论只承认自然单向作用于人,而风水说认为不仅自然环境作用于人,而且人也反过来作用于自然环境。1985年,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地理系工作的尹弘基又在《地学杂志》上发表题为《环境循环论——中国早期的风水思想》的文章,作者用图表的方法将郭璞《葬书》中关于阴阳之气成风成雨的过程概括为“环境循环论”,这表明中国的有机自然观比西方进步得多。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就开始研究风水,但研究的多为朝鲜、台湾的风水,为的是研究当地的习惯法,便于其进行殖民统治。1931年朝鲜总督府编写了村山智顺著的《朝鲜的风水》一书。第二次大战结束成战败国后,就不再研究了,直到20世纪70年代重新开始研究,80年代形成研究中国风水和日本冲绳地区风水热。日本的经济实力发展很快,开始认为是儒家思想在起作用,现在考虑是否是风水在起作用。1989年成立“风水研究者学会”,把风水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的思想越来越浓厚,要想把在风水研究中落后于欧美的现状改变过来,要在风水研究上理所当然地东方压倒西方。如洼德忠1970年开始一直研究中国风水;仲松弥秀从1970年开始是从地理学方面研究风水的;三浦国雄,1984—1989年每年都有有关中国风水的著作;西垣安比是从1980年开始从建筑角度研究韩国风水的。此外,还有十几位研究风水的学者。

在日本,从文化角度作风水研究的人不少,并有不少专著出版。

如牧尾海(1986年,著《中国的风水思想——古代地相术概论》,日本第一书房出版),笠原政治(1974年,著《琉球八重山的传统民居——关于它的方位与平面形式的记述》,刊《民族学研究》39卷2号),堀宪二(1985年,在《建筑杂志》100卷1240号上发表《风水思想与中国的城市——以清代城市为论述中心》),赤田光男(1985年,著《冲绳岛的风水信仰》,收入《村落结构与世界观,雄山阁出版),渡边欣雄(1990年,著《风水思想与东亚》),三浦国雄、毛纲毅旷(合著《风水与城市形象》,刊《建筑文化》)1986年5月号),冈本(著《配合阳宅学的间隔设计》),等等,内容涉及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建筑学等诸多领域,实在难能可贵。

我国台湾省对风水是很重视的,有专门的风水文献目录,把风水作为政治上的事,每天报上都有风水的文章。如林浩著有《中国大陆风水》一书。

香港对风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研究,而是实用热。全社会信仰飞碟的人最多,其次是鬼魂,第三就是风水,占38%。

(2)欧美国家对风水理论的研究

英国1836年始出《中国风水塔》,此后有22本有关风水的著作出版。

德国1864年出版了《关于中国风水》。

法国1903年出版《中国的宗教等分类的一些原始形态》。

为什么欧美人对中国风水如此热心。基督教把风水看做是一种中国人的信仰,另外为了调查中国经济也要了解中国的风俗民情,到后来不再把风水看做是迷信,而看做是科学来研究。英语中也相应地出现了“相地术”、“观相术”等词汇。到19世纪有了气的观念,与中国风水很相似。20世纪有“风水理论”研究,世界风水著作中,欧美最多,水平最高,国际上研究风水最有名的一本书是M.Freedman于1964年著作的《Chinese Geomancy》;英国1956年出版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文明》也是讲风水的;此外,欧美出版的风水著作还有《中国宗族与社会》(1966年)、《祭祖》(1967年)、《风水》(1968年)、《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1979年)主要也是讲风水的。

3.外国学者对中国风水的评价

近代以来外国的学者和建筑师对中国风水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对国人了解和学习风水有较大参照意义。

(1)英国传教士伊特尔(J.Eitel)称中国风水是“自然科学的另一种名称”

西方对中国风水的关注和研究,从叶兹(Yates,1868)至今已有139年的历史了。19世纪开始以近代科学观的角度研究中国风水理论,其中英国基督教传教士伊特尔(ErnestJ.Eitel)可谓最早的一位。他在1873年年初版的《风水:古代中国神圣的景观科学》一书中,系统地分析了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并将它介绍给西方读者。伊特尔看到,中国人如此普遍而固执地坚持风水原则,而且不少中国人还认为,许多西方人的做法表明西方人也很懂风水并依其行事,由此他感到,风水中“肯定有什么意义”。经过多年的资料收集和分析,伊特尔在书中写道:“在我看来,风水无论如何是自然科学的另一种名称。”作为一个传教士,伊特尔来华本来也是传播西方教化为己任的。但在19世纪,由于西方社会的变革和近代科学的巨大进展,伊特尔的思想信仰,已和以往的传教士有些不同,他在宗教改革后受到了近代科学的影响而有较大宽容精神的基督教新教思想,带有更多近代西方科学与哲学的眼光。

(2)英国著名科技史权威李约瑟视中国风水为“准科学”

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一书中称中国风水是“准科学”,是“中国古代的景观建筑学”。在论及中国建筑与自然和谐的问题时,蕴涵着对中国建筑文化的溢美之词:“我初从中国回到欧洲,我最强烈的印象之一是与天气失去密切接触的感觉。在中国,木格子窗糊以纸张,单薄的抹灰墙壁,每一房间外的空间走廊,雨水落在庭院和小天井内的淅沥之声……还有能令人感觉到自然意境的雨、雷、风、日等,而在欧洲人的房屋中,人完全被孤立在这种境界之外。”相反,中国的建筑规划则“不能失落它们的风景性质。中国建筑总是与自然调和,而不反大自然”。

李约瑟对中国风水的景观特色作过评价:“风水一般都偏爱蜿蜒的道路,迂曲的墙壁与波折多姿的建筑物。盖求其适合山水景色,而不是支配它们,他们避免了直线与几何性布局”。因此,“在许多方面,风水对中国人民是有益的,如它提出植树木和竹林以防风,强调流水近于房屋的价值。虽在其他方面有迷信成分,但它总是包含着一种美学成分,遍布中国农田、民居、乡村之美,不可胜收,都可藉此得以说明”。最后,李约瑟也肯定了中国风水对科学的贡献,他说“毋庸置疑,罗盘的发明应归因于风水,它最初为堪舆家的卜具,即所谓‘械’”。

(3)日本学者郭中瑞称中国风水是一门“综合的自然科学”

郭中瑞在《中国人街》一书中说:“风水术相对于环境景观设计而言,还是一种宇宙论的解释,也就是说,它并不单纯是关于环境景观的学问。”“风水是古代中国环境规划的理论,它对于自然的地质、地貌,景观特征,风、雨、云的形态,四季气候的变化,以及水的环境等,都作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所以说风水也是一种科学。”“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的运动直接与人相关。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现代的‘生态学’对自然界的理解和认识是一致的。”“风水的实质,实际上就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与自然相平衡、相协调,保护自然,使建筑物和自然相融合。”

郭中瑞认为:“一般风水书中,没有道理的东西很多,但任何毫无道理的东西,都是不会长期存在、长期为人们所信赖的。尽管风水理论带有很浓的迷信色彩,但在一定程度上,它还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是以实用性为目的,否则它就不可能流传至今而不衰。从这点出发,我们至少可以从风水理论的一些合理性的东西中,发掘出某些适合于现代建筑设计和规划的理论。”最后郭中瑞得出结论:“风水实际上是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景观学、规划学和建筑学的一种综合的自然科学。”

(4)韩国学者尹弘基认为“风水是为找寻建筑物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境”

尹弘基是出生韩国,并在美国地理界最著名的柏克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文地理学者。他是世界著名的人文地理大师Carlo.Sauer教授的最后一位博士生。他也曾师从过柏克力大学地理系的Clacken教授和民俗社会学系的Wolfram Eberbard教授。尹弘基在他们的指导下,完成了《韩国堪舆的研究》博士论文,并在国际知名的地理杂志发表风水论文多篇。

尹弘基认为:“风水是为找寻建筑物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它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与布局的艺术。这种独特的选择地点的中国系统,具有科学的成分,也有迷信的成分。”

(5)美国生态建筑学家托德夫妇(NancyJ.Todd,John Todd)称“风水作为一种世界观,对一个稳定的文化提供并指示了一个普遍原则的解释”

托德夫妇在1984年出版的《生态学设计基础》一书中,专门对“风水世界观”作了探讨。他们引述1982年《纽约太阳村会议》上孙保罗(Paul Sun)的报告说:“风水世界观源于对天地的仰观俯察,也包含着深奥的精神感应。它是一种大自然和谐、协调的方法,以便使居住者及其子孙能在集聚处拥有平实的生活。风水明确指出,居宅、建筑、园林乃至墓地,都要进行基址选择,使基址与地形地貌、风和水的运作相联系。在所谓潜在的凶兆威胁后面,风水鲜明的生态实用性,被裹上了迷信的外衣。而这迷信却使风水成为限制愚昧农民滥用土地的权威。”托德夫妇在书中还详细讨论了风水与现代太阳能建筑、覆土建筑及地下建筑等生态学建筑形式的种种相同性,然后结论说:“风水确实含有深邃的智慧,使之完全成了对自然谦卑、恭顺行为的指南。风水作为一种世界观,对一个稳定的文化提供并指示了一个普遍原则的解释。”

(6)美国城市规划权威开文·林奇(Kevin Lynch)视中国风水为一门“前途无量的学问”

因为中国风水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原则,强调人的自然性,指出了人在自然环境中的正确位置,使人与自然保持平等和谐,以至与新兴的生态建筑学、景观建筑学的思想极为合拍,所以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注意。美国城市规划权威开文·林奇在其代表作《都市意象》(宋伯钦译,台湾台隆书店,1982年)一书中,高度评价了中国传统的环境哲学,指出风水理论是一门“前途无量的学问”;他号召“教授们组织起来,予以研究推论”,并指出“专家们正在向这方面谋求发展”。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