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清王朝的衰落晓山最新章节-免费小说-全文免费阅读-晓山作品-小说大全-七猫免费小说-七猫中文网

二、清王朝的衰落
书名: 新民主主义革命简史 作者: 晓山 本章字数: 2421 更新时间: 2024-11-12 10:08:09

在康乾盛世的晚期,清王朝的衰亡就已显端倪。

这首先与乾隆晚年政治判断力、进取心与激情逐渐衰退,而享受欲却日趋旺盛,以及由此导致的统治精英堕落腐败紧密相关。乾隆曾6次南巡,4次东游,5次西狩,多次参谒山东孔府。名义上是视察,实际上是享受富庶繁华;所到之处,都安排有精致盛典恭迎圣驾,一派奢华气象。特别是晚年的乾隆疏于政务,宠信和珅;而和珅又利用乾隆的宠信,大肆贪污受贿,提拔亲信,卖官鬻爵,在25年中令人难以置信地积聚了高达8亿两白银的巨额财富。而当时清政府国库的年收入才7000万两。当嘉庆查处并没收和珅的家产后,发现和珅的家产竟然包括:金碗碟288件,银唾盂600个,金面盆119个,黄金580万两,当铺75座、本银3000万两,银号42座、本银400万两,田地80万亩估银800万两,等等。因此当时民间有着“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传说。伴随政治腐败和行政无能而来的是满人旗人的堕落、国家军事力量的衰弱和人民武装起义此伏彼起(主要是1793年到1804年的白莲教起义),清王朝在历经康乾盛世之后已经走向了衰落。

同时,清王朝的历任领导者极力维护封建制度,一心维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既没有世界视野,又缺乏吸收世界先进经验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愿望。即使是像雍正这样在伏尔泰笔下的“开明”皇帝,为了解决人口日益增长所需粮食问题,也执行着严格的重农抑末方针,鼓励垦荒,强调粮食生产,反对种植经济作物、反对开矿和发展手工业。再加上长期以来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的高度集中统一,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起了很强的抑制作用,使得早在明朝中晚期就已经出现的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虽然历经明清两代几百年的酝酿,却始终未能形成突破封建主义桎梏的强大力量。

在中国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影响下,知识分子只要熟读经书,参加科举考试得中,就可以做官发财。因此,对于科学技术,大多被视为“奇技淫巧”,得不到重视。清朝虽然曾经任用传教士制订出了历法、绘制了地图,但仅仅限于测绘,忽略了近代科学技术的理论精髓,而制成的地图也深藏于皇宫内府,对于中国天文地图学的发展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种局限性,妨碍了西方最先进的科学理论和完整的科学作品的传入。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科技水平与西方的差距就显得越来越大了。

清朝推行的海禁政策严重地影响了清朝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从入关之初清朝就开始推行海禁,只是由于当时东南沿海一直是抗清势力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清朝政令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因此海上贸易一直没有断绝。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特别是防范当时仍然占据金门、厦门,拥有强大海上武装力量的郑成功与内地残余抗清势力的合流,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在北起直隶、山东,南到广东的沿海各省实行了坚壁清野、制造无人区的迁海措施,将沿海一带的居民一律内迁数十里,“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海。凡溪河桩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1】此后二十余年间,清政府一直严令禁止人民出海,无论捕鱼还是经商都不允许。直到康熙初的一个时期内,中外商业交往几乎完全断绝,只在澳门仍有小规模的对外贸易活动。

康熙帝亲政以后,鉴于清初海禁,特别是强迫迁海制造无人区的政策对正常海外贸易的妨碍,对政府税收的极大的影响,以及引发沿海各省数百万人民流离失所等严重的社会问题,而放任一些地方逐步松动海禁,允许内徙人民回乡复业。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出兵平定台湾,东南各省疆吏乘机请开海禁。次年,康熙帝以开海既“于闽粤边海生民有益”,又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地省分转输协济之劳”,下令准许人民出海贸易。【2】随后在福建厦门、广东广州、浙江宁波、江南松江,分别设立闽、粤、浙、江4海关与外国通商。【3】至此,海禁放开,中外正常贸易关系得到恢复。

但是,海禁放开后民间海外贸易的日益发展及其影响,引起了“每以汉人为难治”的清朝统治者的不安,结果到康熙末年就发生了开放海禁政策的逆转。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清政府禁止商船到西方殖民者控制下的南洋贸易;雍正五年,雍正考虑海禁后沿海百姓的疾苦,一度改变了其前期严格执行的禁海政策,允许民人往南洋贸易。1757年(乾隆二十三年)清政府下令封闭江、浙、闽三关,只留粤海关广州一处通商;1759年,广东颁布防范外夷条规,其后又陆续颁发《民夷交易章程》、《防范夷人章程》等,对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住期限、居住场所、行动范围、华夷交往等都做了苛细的规定。特别是到了清王朝后期,竟然把执行严格的闭关锁国的政策当作神秘的外交武器来使用,即所谓“制夷要策,首在封关”。15世纪末、16世纪初,世界地理大发现之后,西欧早期殖民国家已经开始海外扩张,世界进入到海权张扬、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再闭关自守、独立发展的新时代。本来高度发达的中国却逆历史潮流而动,日益封闭,实行限制、某些时期甚至禁绝海外贸易的政策,其本来目的,无非是通过防范外国人的活动,隔离中外民间正常往来,来维护天朝封建体制。但是事与愿违,直接后果是作茧自缚,使自己对世界潮流一无所知,遏制了商品交流,严重窒息了中国的进步与发展,一再失去跟上潮流发展的机遇,最终导致了在近代的全面落伍。

对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推动这个新的王朝实行这种政策的更重要的原因,是它害怕外国人会支持很多中国人。清政府企图通过“封海”、“闭关”,防止内外联结,以巩固它的统治权。腐朽了的封建统治阶级不可能把一种自卫政策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它只是把镇压群众、保住皇权放在首要的位置上来考虑的。

正是在清王朝日益衰败不堪的背景下,西方列强,尤其是英国,凭借由工业革命激发出来的能量,加强了迫使中国向国际贸易和门户开放的努力。

【1】江日升:《台湾外纪》卷12。

【2】《清圣祖实录》卷116,康熙二十三年九月甲子。

【3】彭泽益:《清初四榷关地点和贸易量的考察》,《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3期。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