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道士下山王焕最新章节-免费小说-全文免费阅读-王焕作品-小说大全-七猫免费小说-七猫中文网
楔子 道士下山
书名: 仙剑伏妖录 作者: 王焕 本章字数: 6707 更新时间: 2024-06-18 10:43:59
(一)
这山是好山,被道教誉为三十六洞天福地中,有五大洞天在此。
这山是名山,天下三大道教祖庭之一,叫作青城山的便是。
山上有个年轻道士,蹲在一棵三百多岁的老槐树下。
阳光很清澈,透过枝叶打在青砖铺成的小径,留下些许婆娑树影。
那道士便躲在这儿乘凉。
师傅说,心静自然凉,可师傅是坐在绿水亭的竹席子上说的。
许凉扶正头顶的木簪,身体又向阴影里挪了挪。
这年轻道人名叫许凉,无父无母,自幼被师傅养大,名字也是师傅给取的,因为师傅姓许。
师傅是道门中人,被山上人称作“老许”,许凉则被称为“小许”。
在青城山上,老许和小许相依为命了十几二十年了。
老许的袍子已经被洗得看不出原来的颜色,灰得有些发白,就像他那一头乱糟糟的头发。
小许的袍子是黑色的,整个山门也少见黑色的道服,曾有个穿黄衣的少女问他,为什么山上黑衣的道士那么少?
他红了红脸,
因为师傅说黑色看不出脏来。
那少女跟在他后面笑着,他只觉得那笑声真好听,像什么来着?哦,对了,像玉清宫房檐角上挂着的风铃一样。
这么想着,他也笑了,然后脚步走得更快了。
他记得那少女坐在青石条台阶上问他,“小道士,你去过都江堰的宝瓶口看初九的潮头吗?”
“没有,我还没下过山,再说,初九也不是涨潮的日子。”
这回轮到少女红了脸蛋,“哼……”鹅黄色衫的少女又问,“那你知道玉垒关吗?”
“知道,我还知道二君庙和伏龙观呢。传说,都江堰下有条孽龙在岷江作恶,后被我青城山两位先人将其锁于离堆之下的伏龙潭中,世人为了纪念青城山先人功绩,便依此立祠祭祀,盖了二君庙和伏龙观。”
少女又来了那气鼓鼓的样子,对许凉大声说了句笨蛋。
许凉抿着嘴,想不明白自己又哪里惹了她,憋了半晌,莫名其妙地说了句:“你脸鼓鼓的模样真好看。”
那少女扑哧一下笑了。
许凉捏了捏黑色的道袍,两手撑在身后的台阶上,也抿着嘴笑了……
小许在老槐树下摇摇头,收回了思绪,身子靠在老树的枝干上,一只手托着下巴,另一只手手指点地,嘴里还絮絮叨叨的念念有词。
不知在说什么。
(二)
“清水啊。”清水是老许给小许起的道号,老子有云:“上善若水”。
“哎,师傅。”许凉答道,他正盘腿坐在对面的蒲团上。
“告诉师傅,你多大了。”
“两万岁了,师傅。”
“格老子的,抽死你啊,好好说话!”老许鞋底一滑。
小许抿着嘴,“二十了,师傅。”
“臭小子,一天到晚蔫吧坏蔫吧坏的。”
老许没奈何,轻轻扫着香炉膛孔的灰尘,这臭小子从小到大一动点什么心思就喜欢抿嘴角。
“还没下过山吧。”老许手里的掸子动作很缓慢,在已经清洁干净的炉膛上一下下地扫过。
“嗯。”
青城山虽是道教圣地,但山上清规戒训并不十分严苛,何况有些孩子自小便被带到山上,难免好奇山下是何种风光。
许凉自打有记忆以来便是与师傅二人福祸相依,听师傅说过,他是在山脚下被师傅捡来的。
当时师傅负笈下山已经三年,回山的第一天便遇见了他,师傅说这就是缘。
所以,他成了小许。
他有时会一个人坐在昆岩池的大石头上,听师兄弟们说山下的糖葫芦个头有多大多圆滚,那一糊芝麻粘得有多密多馋人。
一口下去,嘶……
香死个人儿!
师兄们总喜欢笑他胆子小,不敢一起溜下山去。
小许也不说什么,只是抿着嘴笑。
但老许曾经坐在凉席子上想,这个十几年不敢下山,没事喜欢蹲在老槐树下偷懒的小鬼,要是哪天下山离了他去……
会不会就再也难以见到一面了?
“师傅想我走了?”小许莫名地问。
唉呦!老许心尖一抽,这个臭小子咋个不会心疼心疼师傅,啥叫想你走了啊?
“唉,现在世道不同喽,当年师傅三十岁才出山游历,那天下太平、海晏河清的世道,也走了三年才回来,如今……”
老许叹口气,又说:“道人修道,盛世入山修行,乱世出山济世,修身修缘修长生,说到底,不入世,不能出世。”
许凉眨眨眼,用左手托着下巴——这话可不像师傅说出来的。
老许没奈何地伸出食指指了指天上,意思是:这是你师公说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是读书人的活计……”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是圣人的手段……”
许凉不知道师傅为什么要和他说这些话,他只是难得安静地坐在蒲团上听着老许的唠唠叨叨,然后点头回应。
“清水啊,你现在还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这天啊,说变就变……”
“师傅没用,埋没了你师公的名声,可还好他老人家活着的时候也不在意什么名不名声……”
“师傅根骨不好,你比师傅强多了,人又机灵,师傅不怕你吃亏……”
“师傅没啥子优点,就是记性好,所以啊,怕你下山耽误了功课,就誊写了一份你师公的《绿水亭甲子习见录》给你带下山去……”
老许一边说一边擦着已经锃亮的双首铜凫脚香炉,口中不停地念叨,手里也不肯停下来。
看样子,山下似乎出了什么事情,使得出世人不能再避世。
……将要下山去了。
小许这么想着。
那这些听了十几年的唠叨声,再过几天兴许就要听不到了吧?
看着师傅身上那副灰得发白的老旧道袍,和那强行忙忙碌碌的样子——
有点舍不得呢。
(三)
有道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晋国自太祖皇帝开国延祚至高宗皇帝一统天下,传五帝共计两百二十余载。
永平七年高宗崩殂,第四子继位,年仅二十三岁,史称“晋文帝”年号“元康”。
文帝在位四十二年,天下海晏清平,百姓乐业,千里同风,四海昇平。
隆和六年,晋文帝病逝,举国哀悼,遗诏传位于皇长孙杨炽。
新帝杨炽十四岁继位,年号“景平”。
景平二年,京畿传言寇祸,三王号称平乱,兴靖难之役合围皇城。
遂,天下大乱……
可能山中的清晨总是带着蒙蒙薄雾,依稀的雾汽遮了群峰起伏的青城,那山葱茏幽翠的林木、层峦叠障的飞岩、雄奇绝妙的峡谷栈道和渊潭水帘,都隐在那咚咚敲响的晨钟里去。
许凉穿着黑色道袍,头顶簪着流云形状的木钗,汇着三三两两的零星道友,向着老君阁走去。
人入山为仙,人之需为儒,人之路首则为道,在这享有“青城天下幽”的洞天福地,总是有着种不焦不躁的味道。
小许紧了紧道服的领口,双手插袖,缓慢地走着。
老君阁处于青城第一峰“老霄”绝顶,那里是掌律真人李茂卿的修行地,临走前师傅特意嘱咐要去拜访过老真人。
“叮铃铃……叮咚咚……”
有风吹过,送来一阵清脆的风铃声,玉清宫到了。
小小的铜角风铃已不知在那儿挂了多少年月,吊坠铜锈绿痕斑斑,可声音却仍旧清巧婉转。
清巧婉转,就像某个人。
许凉忽然想起那女孩儿说的话,哪里来着?是玉垒关和宝瓶口吧?等下了山,定要去看一看的。
天清云淡,几缕光丝随在许凉身后,跟着他一起爬上山头。稀薄的雾气隐隐消去,却在他的头发上留了一层极薄的水渍,林子里泛起鸟鸣鹤唳,廊桥上的小木桩生满了绿莹莹的苔藓,那边是驻鹤庄,有成群的丹顶鹤结伴。
老霄顶是掌律真人悟道的清净之地,有高楼九层十一丈,下方上圆,层有八角,象征天圆地方,太极八卦。阁外天台封基,用汉白玉石依势而建,海漫栏槛、曲折迁回盘旋而上至阁顶。
而那个身穿紫袍坐在老君阁蒲团上的老人,看起来则足有一百几十岁,须眉皆白,盘坐在那儿,髯眉触地,论派头,十足的仙风道骨。
老人眼神清明,见许凉来,挥手示意他走近。
“是伯庸的徒弟吧?不错,心动境圆满,已几近于金丹了……”
天下修行人如攀山过道,各分有五方境界——筑基、开光、心动、金丹、洞虚。
修成这五方境后,便可被尊称为“陆地仙人”。
“……晋国诸王作乱,牵引出如今动荡,鬼怪魍魉之辈乘战乱势为祸人间……”
老真人李茂卿看着席下正襟危坐的众多小辈弟子们,正仔细地讲述着山下祸乱的根由。他如今已是一百三十岁高龄的掌教辈师叔祖,但曾几何时,他也曾像这些孩子一样毕恭毕敬地坐在蒲团上听从过师祖教诲。
犹记得当时自己那位师兄是何其的意气风发,身随四道飞剑,荡魔诛邪,御剑长空,天下无去不得之地,无斩不得之妖鬼。
想到这儿,不住多看了许凉一眼。
——这是那人的徒孙。
“……修道者盛世独善其身,乱世兼济天下……”
“……我青城山道人今发愿下山济世……”
“……此一行万里,遍及天下五府十一道……”
“……出世入世,力证道心……”
从老霄顶下来,已经接近巳时,午时之前还得要赶到祖师殿去,需得拜过祖师,才能下山。
世道难,人心乱,在世人想出世,出世人要入世……
许凉揉着有些发困的脑袋,去祖师殿要途经天师洞,那里曾是张天师讲道的地方,洞口有一株近二十丈高的巨树。那是株银杏树,树龄将近一千年,传说是张道陵天师亲手栽种。
但是他却想着要不要去那树阴下蹲一会,还能够摘几颗银杏解解渴……
真武宫、祖师殿,内里供奉有真武大帝塑像及八仙壁刻,其墙壁两侧排满了数十幅卷轴长画,每一幅画前均摆有供奉香炉。
画中人乃是青城山的历代真君。
“人齐了?”有位手持拂尘的老道喃喃自语。
“非也,差一人。”有人回答他。
“许伯庸的弟子?”这位持拂尘的老道士脾气似乎不太好,也难怪,他乃青城山掌刑真人,说起来与老许是同辈。
“正是。”回答他的人是青城山掌教,赵世凝。
这位掌教真人笑着回答,同时看向墙上的那两排画像,目光一一扫过,又停留在最后一幅。
“净缘真君李茂真的徒孙……”
“呀呀,来晚了,师叔们见谅则个……”许凉低头猫腰,本想混进殿内,却不想两大真人联袂登场,只好厚着脸皮往殿内进了。
“嘴里嚼的什么?吐出来!”掌刑真人赵世羽敲打着手里的拂尘,“和颜悦色”道。
许凉下颌微微一抬,“咕咚”一声将口中核仁吞了下去,银杏的果皮和肉有毒,不能吃,只有去壳得到核仁,才是可吃的。
“什么也没有。”
“没有你嘴动什么?”
“弟子近日气血不畅,故而以‘叩牙固齿法’延缓调理。”许凉面不改色地回答。
赵世羽被他气笑,这个小许还真是得了老许的真传。
“罢了,已耽搁了不少时间,别误了正事。”
掌教赵世凝以手抚须,示意他入殿就位,许凉拜过师公及列位师祖,这才进殿坐好。
……
“……我青城山上曾有先人留‘气运金莲’十二朵,颐养于后山白云洞至今已八百年矣。”
掌教坐在席上,为即将下山的弟子们讲述着自始至终发生的一切事宜。
“自两年前开始,每隔六个月金莲便会凋败一朵,现如今已枯败了五朵。先辈真人曾留有遗训,当金莲枯萎只剩半数,即为天下气数发乱妖祸丛生之时。届时便将派遣弟子下山济世,拨乱反正,以求扶天地正纲……”
掌教的解释要比老真人李茂卿详细得多,许凉不禁有些理解了师傅的担心。气运金莲自入白云洞的八百年间也曾有过开败之变化,可像这般短短两年内相继凋零五朵而不重开的……还是第一次。
赵世凝说得极慢,祖师殿里的弟子们最小的才十四岁,天下祸起,修道之人当责无旁贷,不吃苦,又怎么能叫修行呢。
讲了许久,竟发现已没有什么可交待的了,掌教真人不由苦笑一声,挥手说道:“就散了吧,各自下山去……”
众弟子纷纷行礼,便准备着要离开祖师殿好回去收拾行囊,这时却有人忽然道:
“掌教,我尚有一事。”
听有人出言,本要离开的人纷纷驻足,寻着声音向那人望去。
原来是穿黑衣的小许。
赵世凝见是许凉,有些好奇,道:“何事?”
“我要带剑下山。”
掌教真人一时没有听懂他的意思,青城山道人号称除魔卫道,修行自然配有符剑、铁剑等利器。
“带天然图画中的四柄仙剑。”
许凉摊着双手,还是那副略带几丝懒散的样子。
赵世凝晃过神来,这才明白他的意思。
“嗯……”
他并没有反对,也没有其他表态,就这样沉思半晌,道:“那仙剑虽与你有渊源,但其早已通灵,数十年来无人可趋御分毫,稍有不慎动之即伤……”
“我知道。”
许凉仍旧带着几丝懒散,同时又转过头,目光掠过墙壁上那一幅幅先贤画像。
“但我还是要带走它们。”
(四)
有一剑,清亮如潋波秋水,名为飞泉;
有一剑,四面光洁如松纹,名为神仙;
有一剑,宽厚沉重如象牙,名为红岩;
还有一剑,细长无柄似剑条,名为五龙。
百年前有个从青城山上下来的道人,那道人手捧剑匣,踏飞剑横江而渡,斩妖除魔,四海逍遥。
后来听说他在南海之滨一剑教那天河断流,倒泻而上,据说当时还斩杀了一头凶水麒麟。
“御剑乘风去,一荡斩群妖。”道人四柄飞剑心随意转几近通玄。
又过了几十年,他藏剑入匣,悟道于青城后山“天然图画”之中,成就道家真君位。
再后来,收了个资不出众却能够过目不忘的徒弟。
后来的后来,徒弟也有了徒弟,而师傅的师傅却早已不在,只余下了那四柄飞剑……
天然图画位于龙居岗山脊,那里苍崖立壁,绿荫浓翠,人处之间,如置身画中。
崖壁之下林木葱茏幽绿,站在岗上向下望去隐隐有四道深邃沟壑缝隙穿插其间,黑黝黝如同地裂。
“清水。”
“弟子在。”
“不提御剑,想要与此四剑联生感应,最少也得要金丹境界,这你可知晓?”
“知晓。”
“还是要去?”
“要去。”
赵世凝看着许凉,这个青城山上着黑衣的年轻道士,这个许伯庸的徒弟,净缘真君的徒孙。
“若是其他弟子在未达金丹之前,我不会让他如此冒险……”
“但如今你即将下山,又是剑主的后辈徒孙,有我护在身侧,未尝不可一试。”
剑有灵,自净缘真君李茂真兵解于世,此四剑破匣而出深劈于天然图画沟谷壑缝之中,再无剑鸣,如同死灰。
若有人以术御之,动则必伤,毫无他法。
“这四把剑我师傅拿不得,已成了他毕生遗憾,如今我将离开青城……”
说到这,许凉缓缓动身向天然图画内走去。
“无论如何,此剑当随我下山!”
这一刻,他没了平常那个蔫坏自乐,喜欢偷懒捣怪的样子。那张清秀俊逸的脸上带着一丝莫名自信的微笑,这才猛然间让人回想起,他竟是那个能够弹指断天河,提剑斩麒麟的道家真君后辈。
年轻道人踱步而至,一只手食指凌空点地,另一只手呈托物状至于胸前,口中念念有词,此时姿态竟与在那老槐树下时一般无二!
他运足体内真气,努力与沟壑之中的四柄仙剑构建桥连。心动境已是五方境中的砥柱之重,“天地毋用,可有五方之长”,便是以心动圆满之境初步沟通天道显露神通。
“御剑乘风来,落地桃花开。”许凉盘坐崖边食指触地。
——嗡……
有山石震颤之声从壑缝中传出。
“气动天一发,吞江漱日月。”
——喀……嚓!
岩石皲裂,地动声开!
“会逢离台下,摧山辟悍城。”
——轰轰!!
一条白光自深邃壑中冲天而起,掠出一道长虹!
“红岩剑?”赵世凝轻声道。
许凉面色苍白如纸,仿佛那条从幽壑之中冲出的凌冽白光一下子抽走了他全部的精气神。
剑影灼灼,兀自盘旋于四道沟壑之间,嗡嗡剑气长啸之声不绝于耳,惊起林鸦无数。
“果然……”
许凉攥紧手掌,语气之中有些宽心,又有些许不甘。
他起身立于天然图画的断崖边,龙居岗凉风呜咽,剑光纵横,其下四道漆黑沟壑深深陷于谷内,如同裂帛……
(五)
老许一个人坐在绿水亭的竹席上,曾有数十年他都是这样过来的。
师尊在世的时候,他坐在席子上听师尊讲道,后来自己当了师傅,便坐在亭子里看徒儿对他头头是道。
这大半辈子,就在师尊和徒弟的念念讨讨里头过去了。
“红岩”出壑已经三日,这三天来长剑飞旋环绕青城山千百圈不曾停止,今日卯时却突然悬停于绿水亭桥畔。
许凉尝试收服未果,那剑却忽地缩小成三寸,小剑气机一闪,削断了许凉头顶原本束发用的木簪,然后径自插在了他的发间。
红岩剑本相宽厚沉重光洁如象牙,如今缩小后形同牙簪,却是替代了他原本的发簪。
“这‘红岩’似乎认我为主了?”他有些疑惑,坐在亭子外的台阶上,手指不停摆弄着头上的簪子。
“想得美!这四把剑同根同源剑灵内已经有了你师公的烙印,再不会择二主。”老许在亭里没好气的说道。
“哦,那还好它们有师公留下的烙印,要不然我可能真的连一把剑都带不走了……”
许凉有些戚戚然,他境界不够,能召唤出一柄仙剑其实已是殊为不易,只可惜此次下山令太过仓促突然,否则等他坐稳心动大圆满,摸到金丹境门槛后,他有七成把握能唤出两柄剑来。
许凉坐在台阶上没有言语,他忽然又蹲起来用手托着下巴,不知在想什么。
老许坐在亭子里,也不说话,眼睛眯着,似乎睡着了。
不知什么时候,小许叫了一声师傅。
老许没有动,也不知道听到没有。
“师傅。”小许又叫了一声。
老许还是没有动作。
许凉从台阶上下来,恭恭敬敬地对着他磕了三个头,然后说:“我走了,师傅。”
久久无声,小许的脚步已经渐渐听不到,应是走得远了。
“哎,去吧。”
老许鼻翼一耸,嘴唇微微带着颤动,轻声回应道。
……
槐叶可清肝泻火、凉血解毒,槐枝可清热燥湿、祛风杀虫,槐根可散瘀消肿,槐角可清肝明目,槐树可谓浑身皆宝。
儒生赴考称“踏槐”、科举年份称“槐秋”、三公官位称“槐鼎”……
“槐”可谓吉兆祥瑞。
许凉蹲在阴影处伸手拍拍老槐树那粗糙的树干,喃喃道:“老伙计,我要走了,短则三五年,长则六七载。”
“回见……”他摘下一片叶子送入口中,咀嚼道。
青城山早晨依稀的雾汽总会笼罩青翠树林,又被冉冉升起的清澈阳光渐渐打散。
那雾光蒸腾林木幽翠的样子,或许就是“仙气”吧。
许凉背着一段青绿竹筒,那里面收着把油纸伞,他只穿一身黑色道服,便径自走到了青城山门前。
“功德金色光,微微开幽冥,千灵重元和,定慧青莲花——”
“华池流真香,莲盖随云浮,一念昇太清,三奇日月星——”
“月出四柱起,老龙深到滩,枣心木方刻,真武玄天閣——”
那年轻道士转身用手指轻弹背后竹筒,也不曾回头。
便就此哼唱青莲一气歌,下了山去。
(楔子·完)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