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勤奋好学李睿最新章节-免费小说-全文免费阅读-李睿作品-小说大全-七猫免费小说-七猫中文网
四、勤奋好学
书名: 佛学励志故事全知道 作者: 李睿 本章字数: 7420 更新时间: 2024-04-26 09:53:01
◎功夫下在每天
【禅语】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先,善者可以为法,恶者可以为戒。
【佛学故事】
相邻的两座山各有一座寺庙,庙里分别住着一位和尚,这两座山之间有一条小溪,两位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到溪边挑水,相处久了,两位和尚便成了好朋友,而时间一眨眼就是好几年过去了。
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并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大概是睡过头了吧!哪知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样。过了一星期还是一样,就这样过了一个月。
一个月过去了,右边那座山的和尚终于按捺不住,心想:我的朋友这一回恐怕病得不轻,我必须过去拜访他,看看能帮上什么忙。
于是他便登上左边的山去找老朋友。到了庙前,他大吃一惊,因为这一位老朋友不但没有生病,甚至还从容地在打太极拳。
他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吗?”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说:“来来来,我带你去看。”于是,他带着右边这座山的和尚走到庙的后面,指着一口井说:“这几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如今,终于让我挖出井水了,就不必再下山挑水。而我也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我喜欢做的事情。”
【智慧点拨】
工作的最高境界是不断创造、时时创新。学习是艰苦的,同时又是快乐的。不断学习就是在不断地创造,而创造则是对未知的认识和对已知的改造。
你可以制定每天学习计划,这样日积月累,一定会让你的学识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这会为你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成功没有尽头,而学习则是促进成功的脚步不断前行的源动力。学习或不学习,成功或不成功,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即在此。
◎讨饭孩子死鼠致富
【禅语】
如何抓住机遇,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准则可循,但过人的洞察力和预见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留心周围的小事,有敏锐的洞察力是至关重要的。
【佛学故事】
有一个乐善好施、善于理财治家的富人,交了很多朋友,他的一个朋友去世后留下来一大笔遗产给他的儿子,不料这个年轻人是个不务正业、好吃懒做、挥霍无度的浪荡子,不懂得如何充分利用万贯家财去积累财富,也不会管理家产。没有多久,年轻人就把父亲辛辛苦苦挣下的家产挥霍得一千二净了。
富人听说了,觉得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对不起去世的朋友,便前来看望他,教他如何管理财务、如何辛勤劳动、如何积累财富,并送给他一千两金子,作为开业的资本。
那年轻人一副恭恭敬敬、唯命是从的样子,听着富人的教训,但是一点也没有改邪归正的决心。他虽照着富人教的办法学做买卖,却经不起诱惑,依旧忘不了吃、喝、嫖、赌,还是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他也试着用各种办法积累财富,但这少得可怜的积累,远不够他花天酒地的开支。没过多久,那些钱就又被花光了,他又过起穷困潦倒的生活。
富人知道后,仍未对浪子失去信心,再三帮助他,前前后后帮助了他五次,给他讲道理,教他做生意。可是每次给他的钱,都被年轻人花得一干二净,却连一点儿正经事也没干成,最后仍是一贫如洗。富人的希望一次一次落空,他为这事很忧愁,想尽办法开导他、劝说他。
有一天,富人看见门外的粪堆上有一只死老鼠,便借物喻理,借机开导年轻人说:“如果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治家的人,甚至可以靠这只死老鼠创立起一番家业。一个人有了一千两金子,怎么还会贫穷呢?我今天再给你一千两金子,你要努力干出点事情来。”
当时,正好有个讨饭孩子经过,远远地听到富人这样的教导,顿时得到启发。他过来讨了饭后,向富人要了那只死老鼠,按照他所听到的动脑筋去想,一只死老鼠有什么用途?他于是又讨来各种佐料,把老鼠精心制作成美味可口的食品,卖了两个钱。他再以这两个钱为资本,做起了卖菜的生意,渐渐地赚到了一百多个钱。就这样,他苦心经营,勤俭持家,每天勤勤恳恳地干,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终于从无到有,由一个讨饭的孩子成为了一个有钱人。
闲暇时,这个由乞讨为生,靠一只死老鼠起家的大富翁常常回忆起自己艰苦创业的经过。他常想:我本来是一个要饭的苦孩子,是由于那个富人开导他家的孩子才受到启发,有了发财致富的办法。现在我有钱了,有恩不报,是理所不容的。
于是,他用银子做了一张小桌子,以宝石璎珞镶为花边,又用金子铸了一只金老鼠,把各种名贵的珍珠、宝石装进金鼠的肚子内,塞得满满的,再把金鼠放在小银桌上。他将这份贵重的礼品送到了那个曾经给他以启示的富人家中,并向他讲述前后经过。
富人听后非常高兴,连连夸奖这个青年。富人很喜欢这位聪明而勤劳的年轻人,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富人死后,把全部家产都留给了这位年轻人。
【智慧点拨】
富人有心帮助、教诲的浪荡子,由于不能改邪归正,不知道努力,错过了很多好机会,因此始终一贫如洗。而只偶然听到富人教诲的讨饭孩子,善于把握时机,通过苦心经营最后致富,两个人的人生道路有多大的不同啊。虽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但是讨饭孩子致富也正是因为虚心受教,凭勤劳,努力地去做事才能改变自己命运,过上幸福的生活。
◎无味真人
【禅语】
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佛学故事】
岩头、雪峰、钦山都是唐代高僧。他们当学僧时,一起结伴去参学。有一天,他们在路上遇到定上座。岩头问定上座:“您从哪里来?”
定上座答道:“从临济院来。”
临济义玄是闻名天下的大宗师,三人正想前去参学,就问:“临济大师还好吗?”
定上座答道:“已经圆寂了。”
岩头等三人一听,既难过又意外。岩头悲伤地说:“我们三人特地要去礼拜大师,无奈福缘浅薄,未曾见面他就走了。可否请您把大师在世时的教诲说一些给我们听听?”
定上座道:“临济大师常开示说:‘在我们的肉体中,有一个无位真人,常常从你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中出入,你们看到的时候,听到的时候,思想的时候,都可以产生活生生的感觉,没有这种自觉体认的人,就要展开心眼看看。”’
岩头听了,觉得太难了,不禁吐吐舌头,钦山却问:“为什么不称为非无位真人呢?”
定上座以为他看出了禅机,想点化一下,于是一把抓住钦山,喝问:“无位真人和非无位真人有何不同?快说!”
谁知钦山却无言以对,脸上青一阵、白一阵的。
岩头和雪峰赶快紧向定上座谢罪说:“这个人是新参学者,不知好歹,得罪了上座,请原谅!”
定上座放了钦山,说道:“如果不是你们两位说情,今天我便捏死这个新参者。”
【智慧点拨】
钦山人比较机灵,可能听过一些禅话,学过一些禅语,知道一些禅门掌故,其实并无真实体悟,不过一知半解而已。有心卖弄一下,不料被高人一掌就打哑了。在生活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人,平时不努力踏实学习,对什么都是只知道一些皮毛,就好逞口舌之利,其实不过是花拳绣腿的工夫,上不得台面的。
◎两只小鹿
【禅语】
圣贤之学,非造次不可,须在积累。积累之要,惟专与勤。屏绝嗜好,行之勿倦,然后抒而充之,可尽天下之妙。
【佛学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处宽广安静的森林里生活着一群鹿。这群鹿由一位经验丰富的老鹿王统领。老鹿王经常凭着自己的智慧,带领鹿群避开各种凶猛的动物和猎人的袭击。
有一天,老鹿王的大妹妹领着自己年幼的孩子来到鹿王面前说:“兄长啊,这是你的大外甥,看他有多么漂亮啊!我想把他交给你,让他从你这学到各种本领,长大以后做一个像你一样的首领。”
鹿王答应了大妹妹的要求。之后,鹿王对大外甥说:“要想学到真本领,光靠聪明不行,还要付出很大代价,受许多苦,你能承受得了吗?”
小鹿点了点头。于是鹿王就对大外甥说:“你必须每天在某时某刻来我这儿学习,我教给你鹿应该具备的各种本领和逃生的手段。”这只小鹿答应得很痛快,可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它不听从鹿王的教导,也不遵照鹿王规定的时间来学习,经常迟到旷课,鹿王十分生气。
有一次,它连续七天没有到鹿王这里来上课,却跟着其他野兽的孩子到处游山逛林,不幸落到了猎人设下的绊索中。它挣扎着想逃脱,却被绊索缠得越来越紧。此时,它才想起老鹿王曾经告诉过它摆脱绊索的方法,可是由于它当时光顾淘气了,没有认真听,现在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这只落人绊索中的贪玩无术、不务正业的小鹿,就这样被猎人剥皮取肉杀掉了。
鹿王大妹妹的孩子死后,鹿王的小妹妹也生了一只小鹿。这天,它也带着年幼的小鹿来到鹿王的住处,对鹿王说:“兄长啊,这是你的小外甥,看他有多么漂亮啊!我想把他交给你,从你这学到各种本领,长大以后做一个像你一样的首领。”
鹿王答应丁小妹妹的要求。等送走了欢天喜地的小妹妹后,鹿王便对面前的小外甥说:“要想学到真本领,光凭聪明是不行的,还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受许多苦的,你承受得了吗?”
小鹿点了点头说:“我行。”
于是鹿王就对小外甥说:“你必须每天在某时某刻来我这儿学习,我教给你鹿应该具备的各种本领和逃生的手段。。
这只小鹿遵照鹿王规定的时间,每天按时来学习,从不间断,也不贪玩。这只小鹿既漂亮又聪明,还十分听从舅父的教导,经过勤学苦练,终于学会了鹿所具备的各种本领,掌握了许多逃生的手段。
有一次,小鹿到山林中觅食,不幸落入了猎人设置的绊索之中。小鹿落人绊索以后,开始有些心慌,但很快就安静下来。它按照鹿王教给自己的逃生办法,侧身伸足卧下,用蹄子挖刨身边的杂草和尘土,在杂草尘土上撒尿屙粪,捣成烂泥,然后低垂下头,伸出舌头,把自己浑身上下舔湿,又在地上不停地翻滚,直到全身沾满粪尿和烂泥。第二天,小鹿估计猎人要来查看绊索了,便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鼓起肚子,瞪起双眼,然后躺在地上,装成早已死去的样子。由于它的身体又脏又臭,许多苍蝇便落在了它的身上。
过了没多久,猎人果然走来查看绊索。看见绊索套住了一只小鹿,不由得心花怒放。猎人走过来,见小鹿躺在地上—动不动,又用脚踹了踹,以为这只猎物已经死了,不免惋惜地说:“这大概是昨夜就落人了绊索,早已死去,现在都开始发臭了。”
于是,猎人解开了绊索,看着浑身散发着恶臭的小鹿说:“趁着它还没有变质,只好把它当场剖开了。”
说罢,猎人就毫不戒备地去准备剖解小鹿的刀具去了。
这时,小鹿猛地翻身跳起来,立起四足,仰起脖子,迅速辨明方向,飞快地朝森林深处跑去了。
此后,小鹿更加勤奋地学习本领,终于成长为一只勇—敢、果断的鹿中首领。
【智慧点拨】
两只小鹿面临危险时,一个因学艺不精而命丧猎人之手,另一个因勇敢果断,设法自救而成长为新的鹿王。学习一定要坚持不懈,这也是做学生的最根本的原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习,早晚会吃亏,历史早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隐峰禅师碰壁
【禅语】
若多少有闻,自大以骄人,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
【佛学故事】
隐峰禅师在马祖禅师门下求学三年,自以为道行高深,不免扬扬得意起来。这天,他准备好行装,辞别马祖禅师,准备到石头希迁禅师处一试禅道。
马祖禅师知道隐峰禅师有些心高气傲,决定让他碰一些钉子,也好从失败中吸取一些教训。临行前,马祖禅师提醒道:“小心啊,石头路滑。”马祖禅师说这话有两层含义,一是说山高路滑,小心绊了石头栽跟头;另一层意思是说,石头禅师机锋了得,弄不好就会碰一脸灰。
而隐峰禅师当时正在兴头上,根本不把师父的话放在心上。并且,他一路行来,并未栽跟头,不禁更加得意了。
一到石头禅师处,隐峰就绕着法座走了一圈,得意地问道:“你的宗旨是什么?”
石头禅师连看都不看他一眼,只是抬起头,两眼朝上,答道:“苍天!苍天!”(在佛教中,禅师们经常用苍天来表示自性的虚空。)
隐峰禅师无话可对,他终于知道了石头的厉害了。这时,他才明白了临行时马祖禅师的话,于是,重新回到了马祖处。
马祖禅师听了事情的始末,对他说:“你再去问,等他再说苍天时,你就嘘嘘两声。”隐峰一听,不禁对师父佩服得五体投地。石头禅师用“苍天”来代表虚空,到底还有文字,可这“嘘——嘘”两声,不沾文字,真是妙哉!于是,隐峰又欣然上路。
这次,他以为自己胜券在握,可以把石头禅师比下去了。到了之后,他又绕着法座走了一圈,问了同样的问题。谁知,石头禅师不说话,竟向自己“嘘——嘘”了两声,隐峰禅师一听,又愣住了。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还没嘘出声,就被噎了同来。
此时,他再也没有以前的傲气了,丧气而归。回到寺庙后,他毕恭毕敬地站在马祖禅师的面前,听从教诲。马祖禅师没有批评他,只是语重心长地说:“我不是早对你说过了吗,石头路滑嘛。”
【智慧点拨】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强中更有强中手。因此,在做事时,我们应该谦虚谨慎,不可骄傲自满;在学习时,要深入细致,不可心浮气躁。
◎一偈得道
【禅语】
学了再多的知识,如果没有精通或不懂得运用,等于没学。
【佛学故事】
释迦牟尼有个叫般特的徒弟,他生性愚钝,佛祖让500名罗汉天天轮流教他,可是般特仍然不开窍。佛祖把他叫到面前,逐字逐句地教他一首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佛祖说:“你不要认为这首偈稀疏平常,你只要认真学会这一首偈,就已经是不容易了!”
于是般特翻来覆去地就学这一偈,终于领悟了其中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佛祖派他去给附近的女尼讲经说法。
那些女尼早就听说这个愚笨的人了,所以心中都不服气,她们想:“这样的愚笨之人也会讲经说法?”虽然心里是这样想,但是她们表面上仍然用应有的礼遇对他。
般特惭愧而谦虚地对众女尼说道:“我生来愚钝,在佛祖身边只学得一偈,现在给大家讲述,希望静听。”
接着便念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话音剐落,众女尼便哄笑:“居然只会一首启蒙偈,我们早就倒背如流了,还用你来讲解?”
般特不动声色,从容讲下去,说得头头是道,新意迭出。一首普通的偈,说出了无限深邃的佛理。
众女尼听得如痴如醉,不禁感叹道:“一首启蒙偈,居然可以理解到这种程度,实在是高人一等啊!”于是对他肃然起敬。
虽然般特只学会了一偈,可他学得精通并懂得运用,于是一偈也得道了。
【智慧点拨】
一首启蒙偈,说出了无限深邃的佛理。这不得不让人佩服,同时这也告诉我们学习知识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真正学会了,在于是否能学以致用。
◎用心学习
【禅语】
不调饮食,则病患必生;不阅三藏,则智眼必昧。
【佛学故事】
有一次,慧能禅师在别人家里借宿,中午休息的时候,忽然听见有人在念经。
慧能倾身仔细一听,感觉有些不对,于是起身来到那个念经的人身边说道:“你常常诵读经文,是否了解其中的意思?”
那个人摇摇头说:“有一些实在难懂!”
惹能就把刚才那个人朗读的部分,为他作了详细的解释:“当我们在虚名浮誉的烟灰里老去,满头白发的时候,我们想要什么?当生命的火烬将熄,心跳与呼吸即将停止的时候,什么是我们最后的期盼?当坟墓里的身体腐烂成骸,尘归尘,土归土,生命成为毫无知觉的虚空之后,我们在哪里?”
一时间,天清地明,那个人混沌顿开,似乎隐约能看见生命的曙光了。
接着,那个人问慧能佛经上几个字的解释,慧能大笑说道:“我不认识字,你就直接问我意思吧!”
那个人听了他的话感觉到十分吃惊,说道:“你连字都不认识,怎么能够了解意思呢?怎么能够理解佛理呢?”
慧能笑着说:“诸佛的玄妙义理,和文字没有关系。文字只是工具,理解靠的是心,是悟性,而不是文字。骑马的时候,不一定必须要有缰绳,那是给那些初学者准备的,一旦入门,就可以摆脱缰绳,在想去的地方自自驰骋。”
那个人终于有所领悟。
【智慧点拨】
我们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只注重文字的表述,文字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重要的是靠心去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有所成——掌握所学知识的实质。
◎只差深深一拨
【禅语】
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佛学故事】
沩山灵佑大师,福州长溪人,俗姓赵,十五岁出家,剃度在本郡建善寺,后来到杭州龙兴寺,研究大、小乘佛教经典。二十三岁时,灵佑来到江西,向百丈怀海禅师参学,百丈觉得他根器不凡,收他为人室弟子。
有一次,灵佑侍立在怀海身旁,怀海问道:“谁?”
灵佑答道:“灵佑。”
怀海吩咐道:“灵佑,你拨一拨炉中,看看有火没有?”
灵佑拨了拨,答道:“师父,炉中无火。”
怀海站起来,走到炉边往下深深地一拨,拨出一点火星,取出来给灵佑看,并说:“你说没有火,这是什么?”
灵佑惭愧地说:“我未能深深一拨!”
话刚出口,灵佑忽然有悟,随即谢过师父,并陈述了自己的见解。怀海开示道:“认识佛性要看机缘,你先前未悟,只是暂时走了弯路,这是修行过程中的暂时现象,慢慢就能达到心无一物的境界了。本体心性自身就具备。你今天已有所认识,应好好地爱护。”
第二天,灵佑随师父上山劳动。怀海故意试他,问道:“带火来了吗?”
灵佑答道:“师父,带来了。”
怀海问:“在什么地方?”
灵佑随即拾起一根柴,吹了两下,递给师父。
怀海说:“如虫卸木,偶尔成文。”这话似贬实赞。意思是,就像虫蛀木头,偶然形成字,并非懂得写字,但毕竟“成文”了,说明他同意灵佑的答案。
当时,有一位司马头陀,在湖南潭州(今宁乡县)发现一个神奇的地方,名为大沩山。这里山清水秀,林密谷幽,鸟语花香,石奇泉白,是个参禅修行的好地方。但是,谁能成为这一方胜地的主人呢?于是,司马头陀四处寻找。他来到百丈怀海禅师处,说明了情况。怀海问:“我能在那里住持吗?”司马头陀说:“大师是骨人,那里是肉山,不合适。”于是,怀海请他在诸弟子中挑选,司马头陀看了怀海门下高徒多人,都不满意,最后看见灵佑,大喜说:“他正是沩山主人啊!”于是,灵佑奉师命来到沩山,在师弟大安禅师的协助下,劈荆崭棘,开荒种田,修房盖屋,启建丛林。从此,灵佑在此传法,法席日盛,徒众渐渐达到了创纪录的一千五百人,当时天下言佛者,皆以沩山为首。作为禅宗自立门派第一人,沩山灵佑在这里创建了沩仰宗。
灵佑在沩山传法四十余年,悟道者不可胜数,其中最著名的是仰山慧寂。有一天,沩山禅师对弟子说:“老僧百年以后逝世,到山下做一头水牯牛,左胁下写几个‘沩山僧某甲’。那个时候,你们应该怎么称呼我?唤作沩山僧,又是水牯牛;唤作水牯牛,又是沩山僧。到底唤作什么才合适?”弟子们无言以对,只有慧寂站出来,礼拜而退。沩山禅师哈哈大笑,说了一偈:“不是沩山不是牛,一身两号实难酬;离却两头应须道,如何道得出常流。”
唐宣宗大中七年正月九日,灵佑禅师盥漱毕,盘腿打坐,怡然而逝,时年83岁,朝廷谥为“大圆禅师”。
【智慧点拨】
人们平时认识事物,往往是从现象上观察,并得出印象,这只不过是事物的一层表皮而已。即使所谓学习,也不过是浅浅一拨,以为掌握了某些道理,其实离探明真相甚远。只有发扬归根究底的精神,深深钻下去,才会挖到宝藏。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