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自我李睿最新章节-免费小说-全文免费阅读-李睿作品-小说大全-七猫免费小说-七猫中文网
一、认识自我
书名: 佛学励志故事全知道 作者: 李睿 本章字数: 5103 更新时间: 2024-04-26 09:53:01
◎认识你自己
【禅语】
对内心世界的陌生,导致了生活中的无数挫折。不知自己,不明道理,亦即所谓无知无明,是为一种罪过。
【佛学故事】
古刹里新来了一个小和尚,他去见方丈,诚恳地说:“我初来乍到,先干些什么呢?请方丈指教。”
方丈说:“你先认识一下寺里的众僧吧。”
第二天,小和尚又来见方丈,诚恳地说:“寺里的众僧我都认识了,现在该干什么?”
方丈微微一笑,说:“肯定还有不认识的,再去了解吧!”
三天后,小和尚满有把握地说:“寺里的所有僧人我都认识了。”
方丈还是微微一笑说:“还有一个人,你不认识,而且,这个人对你特别重要。”
小和尚满腹狐疑地走出方丈室,一个人一个人地询问,一间屋一间屋地寻找。他无论如何想不出还有哪个他不认识但又对他特别重要的人。
有一天,小和尚在一口水井里看到自己的倒影,豁然顿悟:这个不认识的人就是他自己啊!
【智慧点拨】
佛家的修行,就是要认识自性。这很难,所以方丈很有把握地说小和尚不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难事,也是一件大事。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甚至说:
“认识你自己是哲学的最高任务。”除非你用绝对诚实的心审视自己,决不欺骗自己,你才可能认识自己。
◎写好一个“我”字
【禅语】
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佛学故事】
小和尚想跟老和尚学书法,老和尚说:“从‘我’字练起吧!”并给小和尚提供了几个名家的字帖。
小和尚练了一个上午的“我”字,然后挑出几个自己比较满意的,拿去请师父指点。老和尚斜了一眼说:“太潦草了,接着练!”
小和尚接着练了半个月。然后,他又挑出几个自己比较满意的,拿给师父指点。老和尚随手翻了翻,说道:“太浮躁了,接着练!”
小和尚沉住气,接着练了半年,基本上能把名家们的几个“我”字临摹得惟妙惟肖了。
他又请师父指点。老和尚拿着他的习作,看了一会儿,点点头说:“有长进!不过,还是接着练,因为你还没有真正掌握要领。”
小和尚一天天地练下去。半年后,他又找到师父。这次他只拿来了一个“我”字,不过,这个“我”字不再是临摹了,而是他取几位名家之长的创新作品。
老和尚终于满意地笑了,他意味深长地对小和尚说:“你终于写出了自己的‘我’字。”
【智慧点拨】
拥有自己的特色、绝技,你才能成大家。然而,拥有所谓“特色”、“绝技”倒不难,难的是你特色、绝技要能与大家比肩。随便搞出一个独一无二的东西,人家看了嗤之以鼻,那不是真正的特色、绝技。所以,你需要广泛吸收诸家之长,在前人的肩膀上构筑自己的高度。
◎做好五件事
【禅语】
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佛学故事】
宋朝高僧大慧禅师门下,有个法号叫道谦的和尚,他参禅20年了还是没有悟道,心中很着急。
有一次,禅师让他出远门办事,大约需要一年的时间,道谦内心很不高兴,心想:需要这么长的时间,而自己参禅还没有什么进展,这不是在荒废时间吗?于是心里十分苦恼。
他的同门弟兄宗元和尚听他诉说了这些苦恼,安慰他说: “我和你一起去吧!路上我也可以帮助你参禅!”道谦十分高兴,于是二人就出发了。
有一天晚上,道谦请宗元帮他解答生命的奥秘。宗元说:“我能帮你的事,我会尽量帮你,但有五件事,我是无法帮助你的,必须你自己去做才行。”
道谦问:“哪五件事?”
宗元说:“当你肚饿时,我吃的不能填饱你的肚子;当你口渴时,我喝的水不能帮你解渴;当你想大便、小便时,我也不能帮你。最后,除你自己以外,谁也不能帮你带着身子走路,这五件事,都得你自己去做。”
道谦猛然醒悟过来,他终于顿悟了,从这几句话中认识了“自我”。
于是他便独自踏上了行程,不再要朋友陪伴了。
一年以后,道谦到师父那里复命,大慧禅师一见到他就说:“你终于找到自己了!”
想到20年来自己浑浑噩噩,处处依赖师父,以为离开了师父就不能参禅了,结果迟迟难以开悟。后来在宗元的启发下,他终于发现了“自我”;认识到参禅从根本上来说,靠的是“自悟自证”的时候,他才开始走上了“悟禅之道”。
【智慧点拨】
每个人只有充分认知自我的存在才能才能真正地自由。“自我”不是“自私”,是懂得生活的自我,是懂得真爱的自我,是遇到挫折永不放弃的自我,是追求美好快乐生活得自我,是尊严和拥有坚强意志的自我,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自我。
◎原来是自己啊
【禅语】
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佛学故事】
以前,有位叫明慧的和尚一心向道。为了能够早日达成正果,便住在深山一座寺庙中潜心修行。
但是,明慧和尚每次打坐人定时,眼前都会出现一只大蜘蛛。那只蜘蛛张牙舞爪,不住地跟他捣乱,他虽然不害怕,但是无法静下心来修行。
为此,明慧和尚十分苦恼,于是向祖师求教:“师父,每次我一人定,就会出现一只大蜘蛛,无论我怎么赶它也不走,请祖师为弟子指点迷津。”
祖师听了非常惊异,说道:“居然有这种事情?这样吧,下次你入定时,拿一支笔,等蜘蛛出现时在它肚子上画个圈,看看它是何方怪物,我也好为你斩除。”
明慧和尚在下次人定的时候,果然拿了一支笔,等蜘蛛一出现,他飞快地在它肚子上画了一个大红圈。蜘蛛一点防备也没有,仓皇地逃走了.明慧和尚很快安然人定。待他出定一看,赫然发现自己肚子上有一个大红圈!
明慧和尚恍然大悟:原来阻挠自己修行的就是自己呀!
【智慧点拨】
人生中最大、最难战胜的敌人,就是自己。有的人可能战胜了无数的对手。可最后还是败在了自己的手中。因此,在我们试图战胜对方之前,或者想要达到某个目标之前,一定要先检查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阻碍了自己。
◎自性
【禅语】
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佛学故事】
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富商讨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第三个老婆,沉溺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记了她的存在。
有一次,商人要出远门,为免除长途旅行的寂寞,他决定在四个老婆中选一个陪伴自己旅行,商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四个老婆。
第一个老婆说:“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
第二个老婆说:“我是被你抢来的,本来就不心甘情愿,我才不去呢。”
第三个老婆说:“尽管我是你的老婆,可我不愿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
第四个老婆说:“既然我是你的老婆,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跟着你。”
于是商人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旅行。
最后,释迦牟尼说:“各位,这个商人就是你们自己。第一个老婆是指肉体,死后是要与自己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是指财产,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活时两个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道扬镳;第四个老婆是指自性(万事万物不改变不生灭的特性)。人们时常忘记它的存在。但它却永远陪伴着自己。”
【智慧点拨】
◎不知最亲切
【禅语】
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佛学故事】
五代高僧清凉文益禅师,浙江余杭人,俗姓鲁。7岁出家,20岁于越州开元寺受具足戒。
文益起初到福州参谒长庆慧棱禅师,很长时间没能开悟。后来,他和道友绍修、法进三人结伴同行,打算去云游参修,不料,路过漳州地藏院时,天降大雪,无法行走,他们只好在地藏院投宿。一天,三人正围着火炉烤火,地藏院的住持罗汉桂琛禅师前来探视,问道:“你们打算到哪里去?”
文益答道:“行脚去。”
桂琛又问:“为么事行脚?”
文益答道:“不知道。”
桂琛感叹道:“不知最亲切。”
然后,桂琛坐下来,与三人谈论僧肇的《肇论》,当说到“天地与我同根”时,桂琛问文益:“山河大地和你自己,是同是别?”
文益答道:“是别。”
桂琛竖起两根手指,文益答道:“是同。”
桂琛又竖起两根手指,便站起来离开了。
雪住天晴后,文益等三人向桂琛禅师辞行,桂琛将他们送到大门口,独问文益:“你说这块石头在你心中?还是在你心外?”
文益答道:“在我心中。”
桂琛又问:“一个行脚的人,为什么放一块石头在心中?”
文益被问得哑口无言,于是放下行李,决定跟随罗汉桂琛禅师学禅。
文益刚跟桂琛禅师学禅时,他每天跟师父讲述自己研学参禅的心得体会以及佛经的义理,每次都说得口干舌燥,但桂琛总是静静地听着。等他说完了,桂琛便淡淡地说:“禅教大法不是这样的。”
最后,文益把脑子里的东西都倒出来了,桂琛的评语还是“禅教大法不是这样的”。文益无可奈何,只好说:“师父,弟子已经无话可说了。”
桂琛便说:“如果谈论禅教大法,一切都是现成,无所不在。”
文益当下大悟,从此,他不再谈心得、义理,而是以平常心体悟真体本心。
文益晚年时,住持南京清凉院,故称“清凉文益禅师”。跟他参学者不下千人。文益禅师去世后,南唐中主李壕谥之为“大法眼禅师”,因此后人称他为“法眼文益”,又称他所开创的禅法为“法眼宗”。
【智慧点拨】
桂琛禅师说“不知最亲切”,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开示。如果知道自己“不知”,恰恰是大知的开始。但文益并不知道自己不知,他还以为自己知道得太多了,每天想向师父证明自己,这实际上将一块“大石头”放在。上,到最后,把脑袋里的东西倒光了,这才意识到自己的浅薄无知。于是,心里的一块大石头也落了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一棒打不回头的汉子
【禅语】
不知自己,不明道理,亦即所谓无知无明,是为一种罪过。
【佛学故事】
唐代高僧德山宣鉴禅师,四川剑南人,俗姓周。20岁出家。他博览经书,尤其精通《金刚经》,还为此经写了一部注疏,名《青龙疏钞》,当时人都称他为“周金刚”。他强调只有积累知识,才能游刃自如,主张渐进。对于南宗的顿悟之说,德山心不服口也不服,听说南方禅宗十分兴盛,便说:“不知有多少出家人,花了多少年的功夫,去学佛的威仪和戒行,但都未必能够成佛。南方这些小鬼头,居然敢胡诌什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要捣毁他们的老巢,灭绝这些邪种,以报答佛恩。”
于是宣鉴挑着行李和他的《青龙疏钞》,从四川出发去湖南。他不知行了多少路,终于到达了澧州。
一天,他在途中遇见一个卖饼的老太婆在路旁歇肩休息。此时,饥肠辘辘的宣鉴见到香气扑鼻的饼,垂涎三尺,于是上前买饼充饥。
老太婆指宣鉴挑着的担子问:“师父,你这挑担中装的什么?”
宣鉴自豪地说:“装的是我写的《青龙疏钞》。”
老太婆又问:“是讲解哪一部经的?”
宣鉴回答:“金刚经。”
老太婆说:“我有一个问题,如果你答得出,我就供养你点心;否则,请到别处去买。”
宣鉴自信地说:“好吧!请老施主提问。”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要买点心,不知你点的是哪个心?”
宣鉴愕然不知所对,最初的那股气势,早已消逝得无影无踪。于是老太婆担饼便走。宣鉴急忙追上去说:“请问老施主,附近可有大德?”
老太婆回头道:“此去五里,有一位龙潭崇信禅师,你可去向他求教。”
于是,宣鉴来到龙潭崇信禅师处。他虽受挫折,但还是想露一手,于是问崇信禅师:“这是什么地方?”
崇信答道:“龙潭!”
宣鉴说:“我早就向往龙潭,可是到了这里,潭也不见,龙也不现。”
崇信温和地说:“你非常辛苦,这里就是龙潭!”
宣鉴默然无语,心里有所领悟。从此,他乖乖地随侍龙潭崇信禅师参禅。
有一天晚上,宣鉴站在师父座前,久久不肯离去。崇信禅师就问:“夜已深了,你为何还不休息?”
宣鉴就告辞回去,走到门口,又回来说:“外面漆黑,学生初到,不知方向。”
崇信禅师点燃一支蜡烛给他,当宣鉴伸手去接时,崇信忽然把蜡烛吹灭了。宣鉴忽然大悟,立刻跪下来,向师父行顶礼。崇信笑问:“你看到什么了?”
宣鉴说:“弟子心光已亮,从此不再怀疑天下禅师的舌头了。”
第二天,崇信禅师升上法座,对众僧说:“你们中间有个汉子,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日后也将到孤峰顶上替我立道行法去!”这是夸赞宣鉴已经开悟了。
宣鉴自知已得到师父的心印,对于南方的禅宗也从轻视到敬服,立即将自己花费多年心血写成的《金刚经注疏》堆放在法堂前,举起火把说:“苦思冥想去穷究玄奥的理论,如同毫发悬于虚空。悟道的关键,却像一滴水落人巨大的水坑。”说完,将著作烧为灰烬。
宣鉴悟道后,侍奉龙潭禅师三十余年。后来,他住持鼎州(在今湖南省常德市)德山,故称“德山宣鉴禅师”。
德山宣鉴禅师84岁时,安然坐化。
【智慧点拨】
宣鉴一开始像个初出茅庐的武林小子,不知天高地厚,自以为打遍天下无敌手,谁知被一个卖烧饼的老太婆一枪挑落马下。接着又挨了崇信禅师一记太极拳。
崇信禅师点灯吹灯,是告诉宣鉴要点亮心灯。宣鉴的心灯既亮,他写的那部带着无数偏见的《金刚经注疏》,自然就像废物一样。这个故事也可让我们知晓“强中自有强中手”的道理,要认清自己,不要目中无人。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