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淡薄名利李睿最新章节-免费小说-全文免费阅读-李睿作品-小说大全-七猫免费小说-七猫中文网
三、淡薄名利
书名: 佛学励志故事全知道 作者: 李睿 本章字数: 5083 更新时间: 2024-04-26 09:53:01
◎鹦鹉王自悟
【禅语】
你不必和因果争吵,因果从来就不会误人。你也不必和命运争吵,命运它是最公平的审判官。
【佛学故事】
从前菩萨化身为鹦鹉王,率领着三千只鹦鹉,这三千只鹦鹉整天追随着鹦鹉王,尽心尽力侍奉它。其中有两只鹦鹉力大无比,还想出一个让鹦鹉王快乐的游戏方法:它们找来一根竹棍,各自用嘴衔住竹棍的一头,鹦鹉王可以乘在这车上,四处飞翔嬉戏。鹦鹉王常常乘坐这车,上下左右前后各有五百只鹦鹉,六面共三千只鹦鹉陪着飞来飞去。鹦鹉们不仅时陪鹦鹉王娱乐,还随时找来各种美味食物,供鹦鹉王享用。
鹦鹉王暗自想:飞来飞去的游戏虽然很有趣,但这样肆无忌惮、嬉戏作乐只会使德行败坏,鹦鹉们天天陪伴我、侍奉我,不知是真心还是假意,我应当想些计谋了。于是它推说有病不再饮食,假装死去。众鹦鹉草草把它葬了,便就各自离散。
鹦鹉王起来自己去觅食,那些鹦鹉都去另一个鹦鹉王那里,说:“我们的大王已经死了,我们希望能来做您的臣仆。”
那鹦鹉王说:“你们的大王若死了,就取它的尸体来证明,如果是真的,我就收留你们做仆臣。”
那些鹦鹉便去取尸体,却吃惊地发现尸体不见了,于是四下里去寻,找到后,便又与原先一样,开始供养鹦鹉王。
鹦鹉王说:“我还没死,你们就抛下我不管。诸佛训示:世上无亲,只有佛法可以去信仰。沙门认为胡须头发是扰乱心志的脏物,所以把它抛弃,希望不再有欲望。你们这样嬉闹戏谑,淫声乱性,迷失了心志。上圣才是独一无二、德志兼备的。”说完就起身飞走,找了一个幽静处所,放弃一切俗念,不再行乐,定心定性,于是百秽皆消。
【智慧点拨】
虽说大树下面好乘凉,可一旦树倒下,却是各作鸟兽散。当然,也不是只有出家修行才是唯一解决问题的方法,所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因此劝世人莫贪恋那盛世繁华,繁华转眼成烟云,若只一味迷恋,只会枉自伤了神,伤了心。
◎禅师躲鬼
【禅语】
了解永恒真理的人,就不会为任何的生离死别而哀伤悲泣,因为生离死别是必然的。
【佛学故事】
金碧峰禅师已经修成正果,达到无我无物的境界。皇帝也听说了他的神奇,便聘请他为国师,并特别赐给他一只金钵。
金碧峰见这只钵精美华贵,本来已经修得的一颗无所执之心,也不禁起了凡夫之情,喜爱得无以复加,有时在禅定中也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只金钵。
年复一年,这一年金碧峰禅师寿命将尽,黑白无常二鬼要来捉拿他。此刻,金碧峰正沉浸在禅定之中,他的身心都是了无踪迹的,所以每次二鬼都是无功而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二鬼听说金碧峰特别喜欢皇帝所赐的金钵,经常在禅定时偶尔想到这只金钵,而只要他动了这种心念,他的身形就会显现。
于是,黑白二鬼来到金碧峰禅师的住处,等待时机要捉拿他归案。这一天,金碧峰又进入禅定中,黑白二鬼仍然是无处下手,只好等在一旁。禅定中的金碧峰突然又想起了那只金钵,身形一时显现,二鬼立刻上前捉拿,金碧峰一警觉便马上收了心,霎时又无影无形了。
金碧峰禅师也吸取了这次教训,他一狠心,就把皇帝所赐的金钵彻底毁掉了。从此,他真正达到了无牵无挂的境界,就连黑白二鬼对他也无可奈何了。
【智慧点拨】
得失心只不过是心灵的扬尘,一得为阳,一失为阴,荡了一个来回的秋千而已。如果看不开,放不下,就会被负累再也无法前进。放下得失心,生活中就没有了过不去的地方,任何挫折逆境都要对我们无可奈何了。
◎明智之举
【禅语】
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佛学故事】
一大早,朱友峰居士就兴冲冲地抱着一束鲜花,提着一篮子供果,赶到大佛寺去供佛。
他右脚刚踏进大殿,左侧突然跑出一个人来,正好与朱友峰撞个满怀,将他抱着的鲜花、提着的水果,都给撞翻在地。朱友峰看到满地的水果和破碎的鲜花忍不住嚷遭:“你看!你怎么这么鲁莽,把我供佛的水果和鲜花都给撞成了这个样子,你怎么向我交待?”那个撞他的人,有些不满地说道:“撞翻就撞翻了,顶多说一声‘对不起’就完了,你千嘛那么凶?”
朱友峰一听更加生气了:“你这是什么态度?本来自己错了,却还有理责问别人!”接着,双方就彼此谩骂,互相指责起来。
这时,寺中住持广圆禅师正好从此经过,他于是就将两人带到一旁,问清原委后对他们说道:“莽撞行走是不应该的,但是不肯接受别人的道歉也是不对的,这都是愚蠢的行为。能坦诚承认自己的过失以及礼貌接受别人的道歉,才是明智之举。”
两个人听后都低下了头。
广圆禅师接着又说道:“人生一世需要处理的各种事情太多了。在人际关系方面,要处理好与师长、亲族、朋友的关系;在经济方面,要量人为出,精打细算;在家庭方面,要培养夫妻感情、照顾子女生活;在精神方面,要提高自己的修养,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如此这般,才不会虚度人生。想想看你们今天为了一点点小事,一大早就破坏了一片虔诚的心境,还浪费了这么长时间,值得吗?”
两人听后,都涨红了脸。
【智慧点拨】
永远想压在别人头上的人是最可悲的,因为他早巳暴露出了自己狭小的心灵空间。人生一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情更是困难,何必为了一些小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呢?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和宽容,不是会更快乐,更有意义吗?
◎婆罗门得悟
【禅语】
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佛学故事】
在罗阅祗城有一个婆罗门,他常听说舍卫国人民是多么孝养父母,信仰佛法,而且善于修道,并供养佛、法、僧三宝。他心中十分崇拜和向往,便想去舍卫国观光并学修佛法。
到了舍卫国,他看见有父子二人正在田中耕地播种。忽然,有一条毒蛇爬到那儿子跟前,将他咬死。那父亲不但不管儿子,反而接着干活,连头也不抬。这个婆罗门大觉惊奇,便上前询问原因:“眼看你儿子被毒蛇咬死,你为什么不伸手相救呢?”
耕种者反问道:“你从何方来,来这里是为了什么目的呢?”
这个婆罗门回答说:“我从罗阅祗城来,听说你们国家的民众都孝养父母、信奉三宝,所以打算来这里求学修道。”接着,婆罗门又问道:“你儿子被毒蛇咬死,你为什么不但不难过,反倒平淡地继续耕地播种?”
耕种者说:“人之生老病死及世间万物兴衰成败,都是自然规律,忧愁啼哭能有什么用呢?如果伤心得什么也不干,饭也不吃,觉也不睡,那不跟死人一样吗?活着的意义就不大了!你是要进城吧,路过我家时,请替我捎话给我的家人,说儿子已死,就不要准备两人的饭菜了。”
这个婆罗门心里暗想:这个人可真不像话!儿子被蛇咬死,竟然不悲哀,反而还想着少做一个人的饭菜,真没有人情味啊!
他进入舍卫城,来到耕种者的家,见到那耕者的妻子,便说道:“你的儿子已经死,他的父亲让我捎话说,准备一个人的饭就行了。”
那妇人听后,说:“人生就好像住店一样,随缘而来,随缘而去,我这儿子也是一样啊!生是赤条条来,死亦赤条条去,世上任何人都不能违反这一规律。”
这个婆罗门又告诉了那死者的妻子,谁知她的回答也是如此。他心中非常生气,对那女子说道:“你的丈夫已死,你难道一点儿也不痛心吗?”那女子默然不答。这个婆罗门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国家,他心里暗暗想道:我听说这个国家人民如何慈爱、如何孝顺、如何供奉三宝,所以才想来这儿学习修道,没想到如今碰上这等没有人隋味的人。这种人怎配信佛修道呢?
他百思不得其解,决定去请教伟大的佛陀。这个婆罗门来到佛所,向佛顶礼,退坐一边,一脸的愁云。佛陀已明白他的来意,故意问他为什么忧愁。他回答说:“遇事不合我的想法,故而忧愁。”佛陀又问:“遇上何事不合你所想呢?”他如实向佛陀禀告了他路上所见之事。佛陀说道:“善男子,这些人是真正明白人生事理的啊!他们知道人生无常,伤心悲哀无济于事,故能正视世间及人生的自然规律,也就无有忧愁。尘世之人不明白生死无常的道理,互相贪著爱恋,等到突发事件一来,就会懊恼、痛苦,甚至痛不欲生,无以自制。正如人得了热病,高热谵语,恍恍惚惚地胡说八道,只有经过良医诊治下药后,热退病愈,才不会再说胡话了。”佛陀接着又说:“世间俗人长时间被贪、嗔、痴三种烦恼袭扰,不能自拔。如果自己能明白无常之道理,能明白佛法苦、集、灭、道之道理,那么自然烦恼尽除。这些人皆可以正道啊!”
这个婆罗门闻佛所说,即自责道:“我真愚痴,不明佛法大义,现在一经佛说,如黑暗中见到光明,恍然大悟!”于是他皈依佛法,并受持五戒,精进而修持出世之法。
【智慧点拨】
要了解生命的真正目的,人必须了解生命的实质。了解生命,必须面对和了解死亡。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明白了这一点,对于生死不妨看得达观一些,自然也少掉一些无谓的烦恼。了解生命的无常,就能轻易地面对死亡。以正确的心态来面对死亡,可以给人勇气、宁静并进而了解生命的本质。
◎小偷盗银
【禅语】
周遭环境很容易迷惑人,很容易令人生起贪、嗔、痴、慢等欲求,对于此,不必过于执著,当用则用,便是自在之事。
【佛学故事】
华智仁波切在教授《入菩萨行论》时,有一位老人供养他一块铸成马蹄形的银子。老人没有什么财产,但因为对华智生起极大信心,他知道供养是有大功德的。
一星期的教学之后,华智离开了那一带。一个小偷曾看见华智收受了那个银块,就跟着他想伺机偷窃。
华智独自走着,只想在星光下度过几个宁静的晚上。就在那一夜,当华智入睡后,小偷趁着黑暗潜近身来,华智身旁放着一个小布肩袋,和一把陶制茶壶。
小偷小心翼翼地开始搜查他的肩袋。他手摸索的声音惊醒了华智,华智叫道:“喂!喂!你在做什么?在我的衣服里找什么?”
小偷迅速地回说:“有人给你一块银子,快拿出来给我!”
“唉!”这位上师叫着,“看你把自己的生命搞得一团糟,像个疯子般东奔西跑!你跑这么远来,就只为了那银块,可怜的傻瓜!听着:现在赶快去,天亮时你就可到达我坐的那块草地,银子就在那附近。我拿它当石头来垫我的茶壶,在营火灰烬中找吧!”
小偷很怀疑,但看银子又不在华智的行囊中。银子被抛弃在营火里,对他来说是绝不可能的事情。但无论如何,他还是回去找。他来到华智教学的地点,在火圈的石堆中还真找到了银块。
小偷大为惊异,感叹地说:“天啊!这个华智是一位真正的大师,丝毫没有世俗物质的执著,而我蓄意向他偷东西,得到的也只是造恶业,我肯定会下地狱。”
他非常懊悔地再度去找华智。当他终于找到华智时,上师向他招呼说:“你又来了,真是疯狂!我已经告诉你到哪里去找你要的东西,现在你又来要什么?”
小偷非常激动,呜咽地解释:“不是这样的!我找到了银子,但是我不能认出您这么一位大成就者,我已犯了罪!我那时原是要鞭打您,并抢走您所有的东西!现在我向您忏悔,并乞请您的原谅。”
华智劝慰他说:“不需要向我忏悔或要求原谅,只要以善心常向三宝祈请就行了。”
后来,其他人知道这件事后,他们捉住那小偷,并鞭打他。华智大声责备他们:“如果你们伤害了我的弟子,那就好像你们伤害了我一样,放开他吧!”
【智慧点拨】
真正的智者,会看透世间的虚幻,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能拥有一份平静而祥和的心境,所以就没有得失的烦恼。在他们的眼中,所有的名利不过都是过眼云烟,所有的纷争恩怨也能一笑了之。
◎佛与灵
【禅语】
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佛学故事】
一位老僧深有感触地说:“人生一世,所谓的名利,能带走吗?即便带走又有何用?但是,人们总是想不开啊?总是不断被欲望折腾来折腾去。其实,所有的欲望,都是烦恼之源,是烟云之物。”
小徒弟问:“所以我才要活得快乐些,因为死后根本带不走快乐。”
老僧缓缓摇头:“你说的快乐仍是情。无情,才是佛。唯一能带的,将是你的真与灵了,那才是真正的快乐。”
“真与灵是什么?”
“真就是佛,灵也是佛。”
小徒弟有些糊涂了:“我不懂您的话。”
老僧给他讲了个故事:
“有个一心向佛的人,常年在寺庙苦苦悟什么是佛,参了很久,也没悟出。就去拜访佛。那天,佛知道他要来,就在他把门推开时,猛地把门关了。那个人就敲啊敲啊,敲了很久,又喊,连嗓子都喊出了血,佛就是不开门。他愤恨之余无奈地回去了。在回去的路上,那个人猛然悟出了什么是佛。”
小徒弟更迷惑了:“什么是佛,吃闭门羹就是佛吗?”
“对了。”老僧说,“吃了闭门羹就是佛。因为这就是真。”
“那您所说的灵呢?”小徒弟又问。
“灵是一种超脱,一种真气。”老僧叹口气,“不是你我能达到的。在尘世之中,惟有佛能够避开忧和烦恼,避开了,就是灵。”
“在佛的眼中,什么是忧和烦恼?”
老僧轻轻地说:“世上一切牵绊,都是忧和烦恼。”
【智慧点拨】
滚滚红尘大千世界,让我们心动的诱惑实在是太多太多,虽然无法解脱,但还是让自己的心淡薄一些,有些东西不必斤斤计较。把幸福和快乐看得淡些,追得缓些,它们反而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