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常心李睿最新章节-免费小说-全文免费阅读-李睿作品-小说大全-七猫免费小说-七猫中文网
一、平常心
书名: 佛学励志故事全知道 作者: 李睿 本章字数: 6747 更新时间: 2024-04-26 09:53:01
◎云在青天水在瓶
【禅语】
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
【佛学故事】
唐代诗人李翱非常向往惟严禅师的德行,任朗州刺史时,曾多次邀请惟严禅师下山参禅论道,都被惟严拒绝了。所以李翱只得亲自去拜见惟严禅师,去的那一天,巧遇禅师正在山边树下看经。
虽然是太守亲自来拜访自己,禅师毫无起迎之意,对李翱不理不睬。侍者提醒惟严说:“太守已等候您多时了。”惟严禅师只当没听见,只是闭目养神。
李翱偏是一个急性之人,看禅师这种不理睬态度,忍不住怒声斥道:“真是见面不如闻名!”说完便拂袖欲去。
惟严禅师这时候才慢慢睁开眼睛,慢条斯理地问:“太守为何看中远的耳朵,而轻视近的眼睛呢?”
这话是针对李翱“眼之所见不如耳之所闻”而说的。李翱听了亦惊,忙转身拱手谢罪,并请教什么是“戒定慧”。
“戒定慧”是北宗神秀倡导的渐修形式,即先戒而后定,再由定生慧。但惟严禅师是石头希迁禅师的法嗣,属于惠能的南宗,讲究的不是渐修,而是顿悟法门。
因此,惟严禅师回答说:“我这里没有这种闲着无用的家具!”李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得问:“大师贵姓?”惟严禅师说:“正是这个时候。”
李翱更弄不明白了,他只好悄悄地问站在一旁的寺院的总管,刚才大师回答是什么意思?总管说:“禅师姓韩,韩者寒也。时下正是冬天,可不是‘韩’吗?”
惟严禅师听后说:“胡说八道!若是他夏天来也如此问答,难道‘热’吗?”
李翱忍俊不禁,笑了几声,气氛顿时轻松多了。他又问禅师什么是道。惟严禅师用手指指天,又指指地,然后问他:“理会了吗?”李翱摇摇头说:“没有理会。”
这时,突然一道阳光射了下来,正巧照见瓶中的净水,李翱顿有所悟,不禁随口念了一偈: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不知他是领会了惟严说的禅机呢,还是在赞美老禅师说得好,抑或是说老禅师道行高。反正这首诗成了千古绝唱的禅偈。
惟严禅师开始故意不理睬李翱,是想挫挫他的傲气和火气,以便投入参禅问道的心境。因此,最后见他心平气和之后,这才对他说了人道的真谛:云在青天水在瓶。
惟严禅师的“云在青天水在瓶”大约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云在天空,水在瓶中,正如眼横鼻直一样,都是事物的本来面貌,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只要领会事物的本质、悟见自己本来面目,也就明白什么是道了。二是说,瓶中之水,犹如人的心一样,只要保持清净不染,心就像水一样清澈,不论装在什么瓶中,都能随方就圆,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刚能柔,能大能小,就像青天的白云一样,自由自在。
【智慧点拨】
平常心源于对现实的清醒认识,追求的是沉静和安然,是洞悉人世之后的明智与平和,是用超然的心态看待苦乐年华,以平和的心境迎接一切挑战,奋斗之后得之不喜,失之不忧。拥有平常心,人生将变得更加平静而从容。
◎小和尚买甜瓜得悟
【禅语】
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佛学故事】
有一个小和尚,每天在庙里潜心研究佛经,参禅打坐。十年后他感到自己慧根已生,已有佛心。有一天方丈突然召集全寺上下,宣布要挑选有慧根的小和尚接任方丈一职。从此小和尚更加用心,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却感到自己不进反退,原来仅有的一点佛心反而变得若有若无了。他很纳闷,于是就去问方丈。方丈没有直接给他解释,却告诉他下午要到集市去买甜瓜,要他一起去。
下午的时候他们来到了一个卖甜瓜的摊位前,挑中了一个甜瓜,摊主拿起来随手掂了掂,说:“一斤六两。”小和尚感到很惊奇,就用旁边的一个秤称了称,结果丝毫不差。这时候摊主说:“我卖瓜卖了40多年了,绝对不会错的!”小和尚更为惊异。
旁边的方丈大师却突然说:“我们只要一个甜瓜,如果你能够猜中有多重的话,这锭银子就归你了。”说着拿出了一锭银子,大家一看足有一两重,够买这一个摊子的甜瓜了,大家都满怀希望地看着这个摊主,结果摊主把甜瓜拿起来用右手掂了掂,觉得不合适又用左手掂了掂,咬了咬牙说这个瓜一斤三两。随后方丈把秤拿起来称了称,正好一斤半,整整差了二两。众人都大惑不解,很是纳闷。
老方丈说,如果一个人总是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过程的话,他的双眼一定会被蒙住,所以说不管做什么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小和尚终于明白了,回去后潜心修行,终于成了后来有名的大愚禅师。
【智慧点拨】
美好的事物,需要一颗平常心才能体会出其价值来。每当大的考核来临之前,我们最常听到的鼓励就是“不要紧张”“就当平常一样”为什么会紧张?也许你会说,考核太重要了,成怎会“登天”,失败就会“入地”,越是把成功看得成功的人,越是难以发挥得好,这是很简单的道理。这就要求我们,有一颗平常心,遇顺境处之淡然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见佛成性
【禅语】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
【佛学故事】
仰山慧寂禅师九岁时就投师于和安寺,十四岁时,他的父母想让他还俗娶亲,慧寂禅师不愿意还俗,并自断根手指,来表示他一心向佛的决心。
南塔光涌禅师第一次拜见仰山慧寂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
光涌回答:“来拜见禅师。”
仰山又问:“觅到了禅师吗?”
光涌答:“见到了!”
仰山再问:“禅师的样子像不像驴马?”
光涌说:“我看禅师也不像佛!”
仰山不放松再追问:“既不像佛,那么像什么?”
光涌则不甘示弱地回答:“若有所像,与驴马有何分别?”
仰山大为惊叹,说道:“我用这句话来考验人已经有二十年了,没有一个人能够大彻大悟的。而今天你的回答真是凡圣两忘,情尽体露,二十年之中,再也没有人能比你更优秀。你要好好保重啊。”
【智慧点拨】
淡泊是治愈贪心的一剂良方,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是一种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求名利;就不会对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会对世事他人牢骚满腹,攀比妒忌。我们应该用平和的心、理智的眼光去看待名利,去善待名利!
◎口角落日
【禅语】
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佛学故事】
从前有两个人,一个叫提耆罗,一个叫那赖。他们立志要有所成就,于是远离人群,住在深山老林里修道。不论春夏秋冬,他们都睡在石洞里,穿着野草编成的粗糙衣服,铺着野花编成的垫子,饿了就吃山林中采来的野果,渴了就喝山涧中的泉水。
经过长期的修行,他们学会了五种本领:眼睛可以洞悉一切,无所不见;耳朵可以听见一切细微声音,身体可以随意飞到任何地方去;可以知道所有人心中所想的一切;可以预测数年后将要发生的事,可以了解多年前曾经发生过的事。
由于这两个人神通广大,本领高超,无论是婆罗门、佛家弟子,还是仙人、圣人、龙王及一切鬼神,无不钦佩,都来向他们顶礼膜拜。
一天夜里,提耆罗因长时间诵经感到十分疲乏,先睡了;那赖当时还没有睡,一不小心踩了提耆罗的头,使他疼痛难忍。
提耆罗心中大怒地说:“谁踩了我的头?明天清早太阳升起一竿子高的时候,他的头就会破为七块!”
那赖一听,也十分恼怒地叫道:“是我误踩了你,你干什么发那么重的咒?器物放在一起,还有相碰的时候,何况人和人相处,哪能永远没有个闪失呢?你说明天日出时,我的头就要裂成七块,那好,我就偏不让太阳出来,你看着好了!”
由于那赖施了法术,第二天,太阳果然没有升起来。五天过去了,太阳仍没有出现,全国各地处在一片漆黑中。无论是国王、大臣,还是老百姓,都觉得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但谁也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人人胆战心惊,全国陷入恐慌之中,到处是灯笼、火把、蜡烛及惶惶不安的人群。国王请来僧人,请教他们该怎么办。在这群僧人中,有一个人才学超群,有未卜先知的本领。他掐指一算,明白是怎么回事,连忙报告国王说:“陛下!据我所知,这是由于山里两个得道的修道人,发生了一些小摩擦,所以压住太阳,不让它升上天空。”
国王着急地问:“照你看,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他们停止争吵?”
僧人建议道:“请大王立即率领全国百姓,不分男女老少、职位高低,到那两位修道人的地方去,请求他们和解。即使他们对对方心怀不满,为了百姓的利益,他们还是会和解的,到底他们是心地善良的人嘛!”
国王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得听从僧人的建议,先试试这个法子再说。他立即派人飞驰各地,传达命令。很快,老百姓及文武官员都集合好了。国王率领着这支长长的队伍,大家高举着火把进到山里,找到了那两位修道人。
国王先见到那赖,立刻跪下叩头说:“圣者啊!国家富饶,人民生活安定,都是托了你们的福!而现在两位不和,都是我不好,与老百姓没有关系,请您设法消除老百姓的恐惧,使他们重新安居乐业吧!”
那赖已经认识到自己赌气造成的后果,说:“陛下!要是提耆罗愿意和解,我就立刻把太阳放出来。”
国王又去提耆罗那里,请求他与那赖和好,让百姓免除忧虑。可是,提耆罗已发出的咒语是收不回来的。
聪明的国王对那赖说:“你在头上涂满泥,然后把太阳放出来。”
那赖照办,放出了太阳,灿烂的阳光照耀着大地山河,一切是那么明亮、温暖。就在这时,那赖头上的泥壳被太阳炙烤,破成得七零八落,那赖本人则安然无恙。两个修道人和好如初,共同帮助国王治理国家,全国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
【智慧点拨】
故事中得德的两位修道人的龃龉就是这样,因他们的小矛盾,竟使得人们几日不见光明。所幸,事情最终能够得到圆满的解决一一两位修道人和好如初,人们重见光明,安居乐业。但更多时候,因怒火而起的麻烦并不会都能如此轻易化解,因此,奉劝人们无论对人对事,都应心平气和,冷静理智地对待,而不要轻易动怒,做出对自己也对别人不利的事。
◎沙漠幻影
【禅语】
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佛学故事】
从前,传说在沙漠中有一座美丽的城堡,当太阳刚出来时,可以见到城门、嘹望台、宫殿以及来来往往的行人;随着太阳渐渐升高,城堡就慢慢消失不见。往往有些人会以为它是一个快乐的天堂,却不知道这座美丽的城堡只是沙漠中空气形成的一个幻象,根本就是虚不可得的。
有一群从远方来的商人,无意间看到这座沙漠中的城堡,心想如果能够到那里做生意,一定能够赚钱致富。于是,他们飞快地赶去。然而,当他们越接近城堡, 就越是找不到,这时,他们沮丧地喊着:“我好累!我好热!我好渴!”当阳光照在热气上时, 他们却以为是水。于是,又急忙向前奔去,但是同样地,他们越是向前走,越是找不到。渐渐地,他们疲乏到了极点,最后来到穷山恶谷中,忍不住大叫大哭。就在这个时候,他们听到自己的回音,误以为是有人在附近。于是,燃起了一线希望,决定再打起精神继续向前走,走着走着,他们便灰头土脸,愈走愈灰心。最后,他们终于猛然发现:他们追逐的只是一个幻象。一刹那间, 渴求的心立即停止,个个恍然大悟。
【智慧点拨】
海市蜃楼就是一种美丽的幻象,它会让你痴迷以致疯狂地追寻,最终空无所获,甚至有可能在沙漠中迷失自己。平平淡淡才是真,为什么总是要在执意寻求后才幡然醒悟呢?
◎学僧悟道
【禅语】
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脑,行即腿矣。其行既退,罪比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佛学故事】
从前,有一个学僧到法堂请示禅师道:“我常常打坐,时时念经,早起早睡.心无杂念。我想在您座下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用功了,可为什么还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了一个葫芦、一块盐,交给学僧说:“你去将葫芦装满水,再把盐倒进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会开悟了!”
学僧遵照指示去做,没多久,跑回来说道:“我把盐块装进葫芦,可它老不化;葫芦口太小了,伸进筷子也搅不动。我还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过葫芦倒掉了一些水,然后只摇晃几下,盐块就溶化了。禅师慈祥地说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搅不得,如何化盐,又如何开悟?”
学僧不解地问:“难道不用功可以开悟吗?”
禅师仍耐心地解释说:“修行如弹琴,弦太紧会绷断,弦太松不出声音。时刻保持着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学僧终于领悟了其中的道理。
【智慧点拨】
无论是参禅悟道还是做其他事情,只勤奋用功往往收效不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忘却了平常。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以平常心去待人接物,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处理好各种事情。
◎与众不同的地方
【禅语】
用平常心来生活,用惭愧心来待人,心来处事,用菩提心契佛心。
【佛学故事】
有个信徒问慧海禅师:“您是有名的禅师,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答道:“有。”
信徒问道:“是什么呢?”
慧海禅师答道:“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有什么区别呢?”
慧海禅师答道:“当然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不一样呢?”信徒问道。
慧海禅师说道:“他们吃饭时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时也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圊于浮华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将心灵融人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智慧点拨】
每个人都有一颗平常心,但很少有人能体会到真正的平常心,所以平常。是很难得的。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平常心呢?心无杂念的。才是真正的平常心。一个人只有心无杂念,把功名利禄看破,才能拥有一颗真正的平常心。
◎活着就是幸福
【禅语】
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放我因为没有鞋子穿而哭泣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佛学故事】
一个人被情伤,决定远走天涯。他来到佛前诉说苦恼,痛哭流涕,而后告诉佛,即将远离。
佛说:“离开前,请回答几个问题。”
人说:“既然要走,回答也无妨。”
佛问:“天涯在哪里?”
人答:“天涯很远,在天边。”
佛又问:“天边在哪里?”
“这个……”人回答不出,说,“请佛祖指点。”
佛说:“天涯在你心里。”
人诧异:“天涯怎会在我心里?”
佛说:“既然你已被情伤,走得再远,心仍然受伤,无所谓天涯;如果你觉得伤已平复,更无所谓天涯,天涯就在你心里。”
人说:“谢佛祖指点。那第二个问题又是什么?”
佛问:“你认为的幸福是什么?”
人说:“幸福就是爱啊。”
佛说:“错!幸福就是你还活着。”
人更加诧异:“仅仅活着就是幸福吗?”
佛说:“在这个世间,能活着已经是幸福的。很多人来不及享受生命就匆匆地走了,难道你不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吗?”
人说:“活着是一种幸福,可是也有痛苦。”
佛说:“那你认为的痛苦是什么?”
人说:“痛苦就是没有爱了。”
佛说:“错!痛苦也是你还活着。”
人说:“那我更加糊涂,活着是幸福,活着怎么又是痛苦呢?”
佛说:“生而为人,就是要幸福和痛苦一起,这样才叫做人生。你幸福是因为你还活着,你知道痛苦也是因为你还活着啊,不然你怎么会知道有痛苦呢!”
人说:“那我已知道幸福和痛苦的意义,下一个问题呢?”
佛问:“爱是什么?”
人说:“爱就是长相厮守,不离不弃,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佛说:“错!你这只是两性之爱,没有父母、手足、友人,乃至更多的爱。一个人如果只是局限干两性之爱,未免太过自私,除了你爱的那个异性,还有亲情友情之爱,还有对生活的爱,对你所处的世界的爱,对你身边每一个人的爱,对自己工作的爱,对你所擅长的东西的爱,对需要怜悯者的爱,对各种人世间你所不排斥的人或者事或者物的爱,这种爱难道不比你现在所受伤的爱要博大、深邃很多吗?”
人说:“我懂了,可是这次真的伤的很深啊。”
佛说:“何谓受伤?”
人说:“我心已碎。我的付出没有回报,所以受伤。”
佛问:“何谓付出?何谓回报?”
人说:“……”
佛问:“你做人的要求是什么?”
人说:“……”
佛说:“没有相互的爱,你付出的每一份爱,都应是发自内心的,出于对自己做人的要求,根本与对方爱不爱你无关,爱有时不是出于相互的,不是你爱了别人之后的回报。你接受了每一份关爱,都应该惊喜,应该心存感激,根本与你是否爱过无关,根本不是相互的,这是因为你得到了一份本不该属于你的爱。没有相互的爱,你付出的时候,不应该想到回报;你得到的时候,也不应该想到这是回报。
人说:“我明白了,我应该以感激的心,去面对生活,我所获得的美好、痛苦.都是生活赐予我的,所以我是幸运的。生活曾经赐予我的,她也有权利收回。感谢佛祖,我决定留下来,继续生活在这里,我会珍惜我所拥有的。”
人大踏步走出佛祖殿堂,外面,阳光明媚,暖风习习。
【智慧点拨】
每天世上有那么多人悄然而去,而我们能好好活着,这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啊!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无端地浪费它呢?应该高效率、高质量地利用我们的生命,使之变得充实而有意义,要摆脱名缰利锁,看淡恩恩怨怨,用一颗平常之心善待他人,善待生命,从而追求内在心灵的一种真诚和真实。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