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五脏另吐论篇第十一杨志最新章节-免费小说-全文免费阅读-杨志作品-小说大全-七猫免费小说-七猫中文网

素问·五脏另吐论篇第十一
书名: 黄帝内经 作者: 杨志 本章字数: 1547 更新时间: 2025-08-11 15:50:14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目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人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人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译文:

黄帝向岐伯问道:从医生那里,我听到过关于脏腑既与众不同、又互不一致的说法,比如有的以脑和髓为脏,有的以肠和胃为脏,有的则以肠和胃为腑。我曾经冒昧地向他们请教过,为什么有如此多不一样的甚至是相反的说法呢?他们却都坚持自己是正确的。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希望听您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子宫)这六者,都是禀受了地气而生成的。就像大地藏纳万物一样,它们的功能都是藏纳阴精。与胃肠等腑相比较而言,它们只负责阴精的藏纳,而不管饮食水谷的转输与糟粕的排泻,可以统称为“奇恒之腑”;至于胃、大肠、小肠、三焦和膀胱这五者,却是禀受了上天之气而生成的。犹如上天的健运不息一样,它们的功能在于受纳、转输饮食水谷并排泻糟粕。相对于脑、髓等腑而言,它们是只负责饮食水谷的转输与糟粕的排泻,而不管阴精的藏纳。此外,它们也接纳五脏的浊气,可以统称为“传化之腑”。它们所受纳的饮食水谷都不能长久停留,要将其中的精华转化输送到五脏之中、要将其中的糟粕排泻出去,因此也可统称为“传化之腑”。肛门也是被五脏主使的一个器官,使饮食水谷的糟粕及时排泻出去就是它的作用。

我们通常所说的五脏,因为其功能在于藏守精气而不使其散失,所以它们都因无形之精气而总是处于充满的状态,不可能像六腑那样,都因内为有形的水谷而总是处于充实的状态;我们一般所说的六腑,消化、转输饮食水谷而并不贮藏精气是其的功能,所以它们就都因内为有形的水谷而总是处于充实的状态,而不可能像五脏那样,都因内为无形的精气而总是处于充满的状态。六腑之所以是这种状态,是由于饮食水谷从口中进入体内之后,先是胃被充实而肠中空虚无物;饮食水谷下行之后,又是肠被充实而胃中空虚无物。所以说,而五脏则因内为精气而充满,不像六腑那样因内为水谷而是充实的;六腑因内为水谷而充实,不像五脏那样因内为精气而是充满的。

黄帝问道:气口为何能独独作为诊察五脏疾病的主要切脉部位呢?

岐伯回答说:就像汇纳百川的大海一样,胃,是受纳饮食水谷的主要器官,是六腑发挥转输传化作用的根源。五味饮食从口中进入体内之后,胃是首先贮存的部位,经过它和脾脏的输化,五脏之气才得以充养。气口是太阴经脉之气的集中反映部位,所以五脏之气和六腑之味,都来源于胃,其变化情况则表现于气口。同时,五时之气从鼻孔进入人体之后,藏纳于心肺二脏,所以心肺有了病变,鼻子就会因此不通。

凡是治病的时候,都必须仔细询问患者的大小便情况,仔细诊测患者的脉象,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及其他症状的表现。被鬼神思想束缚的人,就不值得跟他们谈论最高明的医理;不能跟对针刺不信任的人谈论最巧妙的针刺技术。患了病却不同意治疗的人,他们的病就一定不会痊愈,即使治疗也没有作用的。

上一章 下一章